新晚报5月23日讯 抓着毛绒玩具不放,吃饭、睡觉、到外面玩都要拿着,甚至上幼儿园也要随身相伴,家长一旦把玩具拿开,宝宝就情绪激动,又哭又闹……生活中,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类似这样的“怪癖”时常常不知所措。有关专家表示,孩子的这种恋物行为其实属于正常现象,家长不必过度担心,但是这种恋物情结的源头——缺乏安全感,该引起父母的警惕和关注了。
宝宝睡觉时咋总拿着小毛毯?
“我女儿睡觉时手里总拿着小毛毯,把小毛毯一拿走就不干,又哭又闹,这是咋回事呢?”前不久,“80后”妈妈李女士带着3岁的女儿来市儿童医院求诊。
李女士说,她和爱人平时都很忙,女儿多由爷爷奶奶照顾。女儿性格挺内向,平时见到生人就直往大人身后躲。近一段时间,她和爱人发现女儿有点反常——睡觉时手里总拿着一个小毛毯,“这个毛毯很柔软,记得女儿小时候,我常用毯子把她包起来抱着”,李女士说,“可是现在她睡觉时就抓着这个毛毯不放,每次我一拿走,她就发火。前几天,我把毛毯拿走洗了,她知道后又哭又闹,非常伤心”,李女士感到困惑不解:“我女儿这样正常不正常啊?怎么才能改掉这个毛病呢?”
哈市儿童医院语言行为认知中心主任史文红告诉记者,有关孩子过度依恋物品的问题,每年都有不少家长来咨询或问诊。有的宝宝就喜欢小熊毛绒玩具,吃饭、睡觉、外出玩时都抱着,即使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去;还有的宝宝睡觉前要拽着妈妈的睡衣才能安心……这些恋物行为常见于二三岁的宝宝。
宝宝恋物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市儿童医院语言行为认知中心心理老师黄美龄说,宝宝的恋物情结并不是病态。它是宝宝依赖感的一种常见转移方式,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宝宝恋物实际上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她举例说,当宝宝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或者孩子经常独处等等,心里感到孤独、恐惧,就会从身边寻找一些替代物,比如奶瓶、玩具,尤其是一些特别柔软的东西,像毛巾、枕头、毯子……因为这些软软的东西很像妈妈的皮肤和头发,抱在怀里,宝宝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放松。
黄美龄老师说,家长看到宝宝有恋物行为时,千万不要强行夺走他们的依恋物,否则会适得其反,不妨把一模一样的东西多买一件,方便替换清洗,保持基本的卫生清洁;也可以采取其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宝宝“忘记”依恋物。
“宝宝的恋物行为会随着他的成长而慢慢消失,上小学之后就很少见了”,黄美龄老师说,但是家长决不能掉以轻心,“增强孩子的安全感是改掉孩子恋物习惯的根本方法,孩子如果缺乏父母的贴心关爱,性格容易孤僻,严重的话甚至会患上孤独症”,她提醒到。
“四招”教你如何亲近宝宝
市儿童医院语言行为认知中心主任史文红说,有些父母和孩子缺乏亲近,孩子尽管不会表达,但也能感受到孤独和焦虑,因此,家长们要给宝宝多点关注,让宝宝感受到温暖。具体来说,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增进亲子沟通,改掉宝宝的恋物习惯。
1.平时要多拥抱抚摸孩子,经常牵手而行,以解其“皮肤饥饿”。注意拥抱和拍抚不是“奖赏”,不要等孩子画得一幅好画或弹出第一首钢琴曲时再去拥抱他。拥抱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感到不安,也要拥抱他,后者更多的是一种无声的鼓励和安慰。经常性的拥抱会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不要紧……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包被或玩具熊当做他的“精神保险带”。
2.就算让孩子独处一室,也要进行睡前安抚工作。所有的孩子都在本能上畏惧噩梦和黑暗,所以硬性将孩子与父母分开,对孩子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很多幼儿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恋物瘾”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独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开亮一盏小灯,等孩子睡着再离开,就大大能够缓解孩子的恋物行为。
3.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丰富孩子玩耍的对象,扩展孩子的视野,诱导孩子把注意力和兴趣对象朝着更为广泛的方向发展。
4.当发现宝宝有恋物倾向时,不妨用其他宝宝感兴趣的东西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果他喜欢的东西多了,就很难对某一件物品保持强烈的依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