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5日讯(记者 王春颖)金秋九月,第三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将举行,由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飞)与空直公司联合研制的民用直升机AC352将参展。这架6至7吨级的直升机是填补了中国直升机谱系内在该吨位上的空白,其舒适性、噪声控制和航空电子系统也使中国民用直升机正式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近日,记者走进哈飞,感受着这家“老字号”企业做龙江制造业“名片”奋进的步伐。

出口玻利维亚直9直升机。图片由哈飞提供
走进哈飞展览馆,“自力更生”、“厚积薄发”、“扶摇直上”等词映入眼帘。80年代,在国产直5和轰5相继停产的情况下,哈飞顺应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实施了“军转民、内转外”的发展战略。引进了法国生产专利研制直9直升机(即“海豚机”),并实现了其国产化。其后,哈飞还按照国际适航条例自行研制了运12飞机。
“取得运12技术成功之前,我们还研发过其他行业,”哈飞副总经理王希豹这样告诉记者,“标枪、游艇、煤气罐,我们能试的都试过了,为的就是能够盘活资金,继续航空事业。”于是,在1983年哈飞自主贷款一亿元,引进了“海豚机”技术,也使当时中国的直升机制造技术一跃前进了许多。
哈飞副总工程师刘维俭这样形容当初的困境,裤带总是在最后一个“眼”上,勒紧裤腰带,只为对后代有交代。

最新民机AC352组装。图片由哈飞提供
“所幸的是,一路以来,哈飞没掉队,也没辜负这片黑土,我们在这个行业终于站稳了脚,”王希豹说。也正是源于这时的不断壮大,到1999年9月时,哈飞成功组建了哈尔滨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拥有航空、汽车和机电三大产业,多家子(分)公司的现代企业集团。自2007年截至目前,哈飞直接带动周边配套企业,包括产品、工装、服务等每年约10亿元,拉动地方经济1亿余元,为地方提供了优质的就业岗位,也带动了相关配套企业落户哈尔滨,推进了哈尔滨国际级航空产业基地建设。

哈飞总装车间.jpg
20世纪以来,哈飞瞄准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按照“多元合作拿型号,改进改型占市场”的原则,实现了航空产品系列化。尤其是在中航工业成立后,哈飞进一步聚集集团战略,加大产品的研发力量,提升国际合作层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军民市场开拓,完成了从多元化向专业化的成功转型。目前,哈飞主要致力于航空配件规模化生产,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全系列生产设备,参与或承担着我国重点型号直升、飞机的制造工作。
一直以来,哈飞秉承着“一机多型、系列发展、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用户需要为目标,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目前俄罗斯等主流国家都关注着哈飞的产品,这是以前不敢想的,”刘维俭说。在发展之初,哈飞仅能生产屈指可数的几种机型,主要靠军机生产发展,现在正逐步转向民机生产,并坚持“一机多型,一型多款,系列发展”为思路,发展出20多种不同的改型飞机。十三五末期,民用机产量将超过总生产量的一半以上。
如此独具优势的制造产业和优秀的企业,自然被很多地方“惦记”上了。据王希豹介绍,经常有中国各地的企业来哈飞“招商”,意图“挖角”,把哈飞引出去,但往往都是无果而返。“是这片黑土地给了我们创造创新的激情,这‘根’不能忘,”王希豹这样解释道。
哈飞成立60多年来,已累计交付各类直升机、飞机2400余架,为我国航空事业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了解,目前正在研制生产的机型有AC312直升机、运12系列飞机、直15直升机三种,这些机型均将出口国外。据介绍,哈飞的飞机在世界航天航空行业颇为“抢手”,例如在直9军机平台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改型,先后推出了直9A(H410)、H410A、H410G、H425(AC312)等机型民用直升机,在客货运输、近海支援、救护、护林防火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现已出口到11个国家。
着眼未来,哈飞将坚持“一三五”发展规划,依托重点型号,加快转型升级,致力于通过“一年打基础、三年上水平、五年大跨越”,即从2016年至2020年,用五年时间,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预计在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和人均销售收入、人均收入行业领先水平,跻身中航工业先进主机厂行列,成为中国航空行业发展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