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晚报6月4日讯 为方便同家长沟通,在很多学校,班主任会建一个家长微信群。但记者了解到,有些家长在微信群跑偏了。以下几个故事由班主任老师们给记者反馈,看看他们“最闹心”的是哪些类型吧。
第1种
讨好刷屏型
你把老师的重要通知都给淹了
老师发条很重要的信息,很快被没用的闲聊给刷屏,重要信息都给淹没了,却又不好意思说家长。
一位家长说,有时候孩子老师在群里才发表一个观点,有位家长立刻会冒出来给老师点“赞”,次次不落,还热情洋溢地夸赞老师说得好。一些家长私下交流,“这看得让人直起鸡皮疙瘩”。
第2种
晒第一型
你考虑下其他孩子的感受好吗?
电视剧里“虎”妈“猫”爸的要强形象深入人心,现实里这样的“虎”妈“猫”爸并不少。
一位班主任老师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她的班级家长群里流行把孩子完成作业发到群里,家长争分夺秒让孩子快写作业然后发到群里争第一。起初还好,其他家长表示羡慕,还讨教高效完成作业的方法,“第一名”家长开心地介绍经验。
后来班级一位小女孩的家长私聊老师,说女儿哭着要搬到学校附近去住,一问原因:家住得远,回家再写作业,有的同学已经写完了,同学说,家长群里从来看不到她第一名完成过作业。
老师也很为难:怎样既不打消孩子、家长的积极性,又得考虑其他孩子、家长的感受。
第3种
群里吵架型
这群气氛还能交流了吗?
学校要开趣味运动会,三年级的孩子们卖力地练习,想为班级争光。文浩和佳明两位小男生,因为谁更擅长跳大绳吵了起来,随之动了手,结果文浩胳膊破了,佳明头部缝了3针。
佳明伤得较重,佳明的家长觉得文浩的家长理应道歉慰问,可等到佳明快拆线了,也没等来道歉。于是佳明的家长把儿子受伤的照片发到家长群,还附带了一条留言,用词激烈:远离背后下黑手的孩子,遇到不懂事的家长身心痛苦,要教育孩子真诚厚道等。
文浩家长一看,虽没点名,可是班级孩子都知道是谁,于是也激烈地回应。
第4种:
集赞、投票、卖东西的
真不想给你“面子”啊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很流行集赞赢奖品。随后又吹起了投票“风”,孩子拍个艺术照,参加个特长班,家长都要拉票。最近中高考即将到来,求祝福的段子也多了。
一位家长紧跟潮流,从集赞换礼品,再到为孩子拉票,全都发进了孩子的家长群。每天晚上让群里的家长汇报今天投了多少票,言语客气,很多家长碍于面子,不得不帮忙,但是私底下也在向老师抱怨这位家长的做法。
一位初四的家长说,早上一位家长将一个程序发到群里为孩子中考“求祝福”,随后一上午时间,居然接到了一百多条微信提醒,全是家长群里求祝福。
还有的家长做代购,面膜、保健品等发到群里,还说自己家孩子在吃,效果好,弄得老师家长很无语。
第5种
炫富型
请考虑一下想要“平等”的感觉
刚入小学的一年级孩子,总是家长最多的牵挂。操心的不仅是学习,还有孩子能否拥有一个好人缘。有的家长替孩子行动起来,那就是给全班买零食。
逐渐,这位家长的做法被普及,其他家长们纷纷效仿。今天这家买酸奶,明天那家买巧克力。起初只是在群里汇报种类,让家长别给孩子带重了。后来发展到买的什么品牌,从哪里带来的特产,都要提前发到群里让家长们围观。
老师看出了苗头不对,考虑到孩子家庭条件不同,发展下去会形成攀比,于是谨慎措辞,表达了制止之意。可老师的善意却被家长一句话给噎了回来:“我们不差钱,班级1年的零食我家都可以承包了,不给别的家长添麻烦。”
最后提示:
孩子是很单纯的,家长们在群里别太复杂哦!
请勿过度使用“家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