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哈工大教学楼组群 年近百岁 风情依旧
2015-06-11 15:44:42 来源: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哈工大建筑群旧影。

充满历史感的哈工大主楼。

  折衷主义建筑佳作

  有人说,校园里的建筑物是学校的名片,记载着学校办学宗旨与学校的魅力,此话似乎有几分道理。每当我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园,总会对高大巍峨的楼群多看几眼,那些充满俄罗斯风情的建筑物上,缀满了折衷主义艺术元素,既符合大学校园里神圣、宁静的学术氛围,又具有治学严谨、教学冷静的凝重之感。史料显示,哈工大的教学楼组群建筑风格是仿造莫斯科大学建造的,我没有莫斯科大学的建筑楼群进行比对,自然无从判定哈工大的教学楼组群建筑风格的属性,但是哈工大教学楼组群的建筑艺术,还是值得描绘一番。

  一次,我去哈工大寻找一位老朋友,请求他帮我查找资料。进入哈工大,我取出相机,将镜头对准一处处建筑物,镜头里的主楼在树木簇拥下,显出雍容华贵的大度;偏重于古希腊的廊柱式建筑吸收并折衷了欧洲多种建筑风格,高大、庄严、神秘。

  我看见树下一位学生,正专心地在画夹上描绘着主楼,连我走近了也没有觉察到。画纸上的主楼线条清晰,每一笔都充满了激情。厚重的石础,挺拔的墙体,柔美的门窗装饰,在光线中形成强烈的对比。我说同学,用相机照下来多好,省得一笔一笔去画,多麻烦!他抬头看了看我的照相机,表情麻木,甚至冷淡,说那不真实!我惶惑,照相机是最忠实原来景象的,哪儿来的不真实?他告诉我,说真实的景象与艺术的真实不一样,他笔下的教学主楼,集中了哈工大建筑物艺术诸多元素,这才是他理想的校园。

  说句真心话,当我从喧闹的大直街走入到宁静整洁的校园中,这些伟岸、刚毅的建筑物突然变得温情、宽厚许多,就像慈祥的导师站在讲台,用娓娓而谈的语调讲道理,传授历史上的哈工大每一次蛻变带来的华丽转变。

  哈工大主楼旧影。

  曾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毫无疑问,哈工大是哈尔滨最好的一所高校。除了教学走在全国同类大学前列,哈工大在尖端科研上也取得不菲的成就,其中导弹、火箭、登月工程都有哈工大的智慧与技术,为中国科学发展贡献了力量。我查阅资料才知道,历史悠久的哈工大也经历了不少的教育变迁。

  哈工大的前身是1920年成立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初建时只有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两个学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等技术学校。1922年,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校也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和机电工程。1928年,学校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也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由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这也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1928年,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共管,张学良任校理事会主席。1935年,学校被日本接管,改用日语授课,并由日本人担任校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由中长铁路局管理,办学宗旨也改成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学校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这时的哈工大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而且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新中国接办、改造和发展哈工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史料记载,从1920年建校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他们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成为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

哈工大土木楼旧影。

  知识的更新,让哈工大的学术气氛愈加浓厚,其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仍与近百年前的中俄工业学校一脉相承。高大巍峨的教学楼群,默然伫立在花木簇拥的校园里,激励更多的学子发挥潜质,创造明日的奇迹,这也让这座带有欧洲风格的建筑群骄傲地点上喜悦的赞词。

责任编辑:关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