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晚报6月14日讯 “乡愁”突然间变成一个挺时髦的词儿,多指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为了生存发展远离家乡奋斗打拼,进而生发出对家乡的怀念。可是那些没有离开家乡和自己城市的人就没有乡愁吗?采访道外老胡同的这组稿件,让我们一样感受到即使我们不曾离开,一样布满乡愁的心态。那些最珍贵的童年记忆,那些一起吃苦幸福的体验……正随着城市内部的变迁而渐渐失去承载物。我们对道外老胡同的怀念和珍惜,就是都市人自己的乡愁。我们渴望它们消失得慢一点,就像渴望自己老得慢一点一样。
日前,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道外区北三道街原省评剧院老楼坍塌,引来很多市民和相关专家的叹息。老建筑的消亡,将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集中到那些历史悠久又亟待保护的大院、胡同和那些老建筑的身上。
现状老建筑的尴尬和遗憾
老胡同里有太多哈尔滨人的记忆,更有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轨迹,但近些年,还是有很多老胡同连同那里的老房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其中有的是在城市的升级改造中被拆除了,有的则是因为老房子的自然坍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老道外尚存的胡同(包括街巷)大约仅有20余条。即便如此,这些老胡同和这里老房子的现状也依然让人担忧,它们年久失修,被鉴定为危房,破旧不堪的环境……这一切似乎都与这个社会的飞速发展显得格格不入,更无法满足当下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于是,越来越多的老住户搬了出去,留守在这里的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当然也有的成了空房子,逐渐消失的生机,建筑的灵魂也就不再清晰。
在谈及这些老建筑时,一位资深的影视爱好者颇为遗憾,他告诉记者,很多摄制组都希望到道外区的老胡同、老房子里取景拍摄,那里是还原生活最好的样本。但曾经就有一个剧组在拍摄中因为老建筑破旧的现状出了事故,人员受伤将其他摄制组都挡在了建筑之外,相信无论是对影视作品还是对哈尔滨而言,这些无疑都是一种遗憾。
保护兼顾建筑和历史文化
哈尔滨是一座移民城市,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闯关东文化。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历史系教授李朋说,道外区的老建筑是哈尔滨近代化的文化产物,在建筑文化上体现了中国族群式的居住方式,可以说,这些老建筑对哈尔滨甚至中国近代化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建筑书写了城市的历史,但目前这些尚存老建筑的破败凄凉确是让人痛心。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朱桂凤教授认为,道外区的老建筑是城市演变的载体,包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对于现代人来说,对它们加以保护,避免城镇集群建设的同质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而该如何保护这些老建筑,专家认为,兼顾建筑结构和历史文化的修缮保护,才是对老道外建筑灵魂原汁原味的保留。
链接
一城北京,半城胡同。众所周知,老北京的数千条胡同造就了独特的胡同文化。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有胡同7000多条,到上世纪80年代变成3900多条,随着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胡同以每年上百条的速度消失,现在只剩下不足1000条。北京市政府为保护胡同,制定了一系列规划,2008至2009年财政投入数十亿元对胡同和四合院进行修缮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