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边远县城有岗位 多数毕业生没兴趣
2015-06-15 09:54:08 来源:大鹏新闻网-牡丹江晨报  作者:刘欣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5日讯 “工作单位位于一个县级市内,工作条件不错,月薪2500元以上,实行绩效工资。”近日,密山市某学校工作人员向应聘的毕业生介绍了该单位的招聘待遇。但是,一听说该单位在边远的县城,原本想应聘教师岗位的十几名高校毕业生便纷纷离开了。

  现象:招聘数量没限制,仅两人报名

  记者了解到,密山市的这所学校原计划多招聘一些教师,甚至没有数量限制,可直到招聘会结束,才仅有两名有求职意向的人报名,而且这二人还在为“到底该不该去”而犹豫。招聘单位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其实他们学校教学条件挺好,教师还有免费住宿的宿舍,可就因为是一个边境的县级市,愿意去工作的大学生不多。此次招聘,他们抱了很大希望,认为牡丹江的高校毕业生多一些,可供选择的面宽一些,但没想到,很少有高校毕业生对该校感兴趣。

  此外,记者还看到,当天在招聘会现场,还有一家私营企业招聘5名营销员的岗位,标明需要营销员长期在外县居住,这样的招聘岗位,也很少有求职者应聘。

  原因:嫌艰苦、嫌没面子,还嫌不习惯

  一位犹豫不定的求职者甚至把密山比作了“艰苦地区”,他跟记者大倒苦水:如果密山私立学校的岗位在牡丹江工作就好了,毕竟牡丹江这座城市大一些,生活条件也好一些,买时装也有更多的挑选余地。

  此外,在近期给本报打电话想找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几乎90%以上都表示,想在市区找工作,外县及乡镇不予考虑,除非有特别稳定的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工作岗位,才有可能让他们动心。一位毕业生说,他在哈尔滨念了四年大学,本想留哈,但那里生活成本太高,回牡丹江找工作已经感到有落差了,自己不能再去县城上班了,否则不但没面子,而且生活可能也不习惯。

  建议:大学生要转观念,利于成长

  对此,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一位教师认为,现在多数高校毕业生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而艰苦的条件更有利于锻练一个人的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不要眼睛紧盯着城里,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同样可以大有作为。如果县城或乡镇有适合的岗位,建议高校毕业生也不妨一试。艰苦的地方是苦了点儿,但由于人才相对的缺乏,可能有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更有利于成就一番事业或积累经验。他希望,高校毕业生应转变择业观念,尽快成长起来。

责任编辑:张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