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30日讯 从漠河县城向北,8公里处的黑山脚下、额木尔河畔,坐落着以山为名的黑山村。全村有62户村民、274人、耕地381亩。透过数字可以看出,村里耕地资源匮乏。
就是这样一座十分普通的小村庄,仅仅利用几年光景,人均收入从不足4000元猛增到16000余元,足足翻了两番、增加四倍。一时间,小小黑山村在北部边陲漠河名声大振。
松针吐绿,杜鹃花开的美丽时节,记者来到漠河县西林吉镇黑山村,探访小村庄发生巨变的“奥秘”。
走在黑山村的街道上,阵阵微风送来花草树木的芳香,给人一种步入花园的清新感觉。
在几名村干部的“指点”下,记者走进村民王玉秋的温室大棚。
王玉秋是漠河县黑山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他家的暖棚里不仅有家常蔬菜,还有一半的面积种植瓜果。去年,他种植的西瓜取得了成功,甘甜可口的西瓜远近闻名,为他带来不少经济效益。
“去年西瓜卖的不错,今年我又把西瓜增加了几样品种,多育了300多棵苗。”看着大棚的长势喜人的瓜藤王玉秋高兴地说。
“我们村农田少,过去每年只种小麦、大豆等一些普通农作物,解决温饱都成问题,农闲时还要外出打工贴补家用。现在不同了,家家户户都有温室大棚或普通塑料大棚,每年一入冬就开始育苗,春节前,韭菜、婆婆丁、小白菜等十几个品种的小菜就进入县城菜市场,价格比秋季大田产出的蔬菜高出十几倍,一年下来,一栋大棚收入几万元不成问题。”一些在大棚里帮忙的村民在与记者交谈中,争先恐后地介绍。
在与村民的一番交谈中,记者逐渐明白了黑山村致富的“秘诀”。
黑山村是漠河县西林吉镇下辖的惟一一个行政村,始建于1985年,这里公路交通非常方便,一条白色通村公路南入口与漠河县城相连,西出口与机场高速公路对接。
近几年,黑山村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镇党委、镇政府与村“两委”班子共同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把发展特色种养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确定了以建设生态、富裕、美丽乡村为发展目标,突出地域特色,优化经济结构,扩大种养规模。依托县城近郊村的地缘优势,引导扶持村民发展生态种植、绿色养殖、特色旅游,充实村民的“钱袋子”,丰富县城居民的“菜篮子”。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黑山村也因此成为了县城居民生活的保障基地,被人们亲切地冠以漠河县“菜篮子”的美誉。
生态种植业上,村民利用县城周边各类养殖场有机肥料充足的有利条件,把大田种植调整为棚室种植。目前,全村共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00栋、普通塑料大棚80栋,棚室面积达到了81000平方米,绿色蔬菜面积达到200亩,仅此一项每年的产值可达80多万元。
特色养殖业方面,黑山村有史以来就有饲养家禽的传统习惯,但过去一直是自给自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方法饲养出来的鸡、鸭、鹅、猪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且价格昂贵。村党支部抓住了这个致富的好机遇,挨家挨户说服动员,逐门逐户进行规划,引导村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饲养品种。
村民王山利用自家房前的空场地,经过改造建设,建起了养猪场。通过选购优良猪种,以传统方法饲养,达到肉品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如今,全村向王山一样的养殖大户有5户,存栏生猪600头,肉牛45头,每年可出栏生猪2000头。
黑山村人不仅勤劳,还充满了智慧。近年来,漠河以北极村为龙头的旅游业快速发展,身在其中的黑山村,也打起了旅游业的“主意”。部分村民借助黑山村距县城较近的地缘优势,借助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开发原生态漂流、冷水鱼垂钓项目;建立旅游型采摘区,供游客观光、采摘;突出乡村特色,开办家庭宾馆、农家乐饭店……旅游业已经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三项产业,像似黑山村的“田园三部曲”,展现着这里的人们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