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7月1日讯 每个人对生命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诠释和抉择,每个人在扑面而来的现实中可能退缩或昂扬,每个人将精神的坚守可以演绎为不同的情节。绥芬河市绥兴社区居民朱晓晖一人挑起家庭重担,精心照顾患弥漫性脑梗的父亲14年,以常人难以承受的磨砺、孝感天下的行动,让人们看到中华美德孝道的力量。2014年,他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15年,荣登“龙江好人榜”。
朱晓晖也曾拥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2002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弟弟照顾失忆乱跑的母亲、妹妹患乳腺癌两次手术,照料父亲的担子落在朱晓晖身上。为了父亲,她辞去热爱的工作,半年内花尽十几万的积蓄,卖掉自家住房,还借债30余万元,一段时间后,丈夫也选择带着孩子离开。朱晓晖忍受着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14年借住在不到18平方米的车库里照顾父亲,历尽艰辛……
弥漫性脑梗患者每天需要吃很多种药,由于药丸颜色不同,朱晓晖的父亲总是拒绝吃药,她“以身试药”哄父亲服药。一次,朱晓晖吃了药后有些晕就坐在椅子上睡着了。父亲见状坚决不吃这瓶药,于是朱晓晖又倒出来3片药放入嘴里。她在地上来回地转圈,晕也挺着,不坐下来,怕坐下来又睡着了。她转了一个多小时,脚和腿都酸了,终于父亲同意吃药了,这才算成功。从那以后,父亲看到药片换了颜色都要让女儿先吃下去,多年来朱晓晖不知道吃了多少治疗脑梗的药物。
朱晓晖习惯了每天早上三点起来给父亲喂饭、洗脸、擦身体、按摩、洗衣服,又要熬药直到晚上十点睡觉。刚开始喂饭也喂不好,一口快一口慢的,父亲用手就不停地打朱晓晖,朱晓晖身上竟被打出了青紫的斑块。父亲四肢僵硬,脸上落个蚊子都打不着,自己的手够不到自己的脸。朱晓晖每天给父亲按摩五、六次,每次大约一两个小时。半年后父亲终于被搀扶着能坐着了。
为让父亲重新站起来,她买来红豆、大白豆、绿豆,放在一个盆里,每天规定时间让父亲练习捡豆子,锻炼他手和眼睛的精准度,父亲的眼睛从原来的外凸渐渐地归进了眼眶里。她每天让父亲做几次练习提腿,在床上能顺利地提腿后,又扶他站在地上,练习抬腿,接着,又改成了扶栏杆练习。每天连拖带拉地把父亲弄到离家四五百米外的学校操场,练习爬,练习站,累得大汗淋漓。
生活窘迫时,她靠捡菜改善父亲营养,自己用咸菜冲白开水当饭。她用节省下来的钱买来轮椅,推着父亲看黄河大桥、新华立交桥、中俄自驾游营地、中俄体育公园……父亲笑得像个孩子。
历经坎坷,朱晓晖从未退却,她把孝心给了父亲,把爱心给了他人,在照顾父亲的同时,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进军营、社区和学校演讲,与大家分享照顾父亲的故事,在近30场巡讲活动中,感动了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