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日讯 孩子能考上清华,甚至能出国留学这是一代又一代家长梦寐以求的。为孩子们祈求这些的时候,父母心中想的全部是孩子美好的未来,而自己的未来会怎样却无暇顾及。
王儒老人的孩子是为他争了光的,他的一对儿女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其中一人还考上了清华,两人双双留学加拿大,最终定居在那里。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王儒老人成了“孤家寡人”,瘫痪在床多年身边却只有保姆。
瘫痪老人卧病在床与报纸收音机为伴
6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王儒老人家时,老人正坐在床上看报纸。老人垂在地上的双腿呈深紫色,一看就知道是因为常年不运动血液循环不好造成的。老人的脸色看起来也有些苍白,应该是也不经常出去晒太阳。
老人告诉记者,他患半身不遂已经15年了,过去的15年里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床上过的。老伴儿是5年前去世的,老伴儿去世之后一直是保姆在照顾自己。记者注意到,老人身边的一个柜子里,放着一沓被剪成名牌大小的小纸片,老人经常会在这些小纸片上写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发给来到这里的人。
王儒老人说,他是1963年毕业的本科大学生,年轻时就喜欢看书看报,瘫痪之后的这些年更是离不开书报了。老人的身边,还放着两台收音机,一台收音机习惯性地开着,声音不大。老人说,这屋里要有个声音。
儿女优秀是老人一生的骄傲
看到老人的生活状态,记者猜想老人身边没有儿女照料,不知提起儿女老人是否会伤感。然而,当记者小心翼翼地向老人说起他的儿女时,老人十分自豪地说,孩子最让他开心,现在都定居在国外。
原来,王儒老人一共有3个孩子,老大是个女儿,因为学习成绩好在上世纪80年代便争取到了留学加拿大的机会。说起大女儿出国留学那次,老人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他说,那时全国只有12个学生获得了这样的机会。老人的大儿子同样非常优秀,考上了清华大学,也从学校争取到了留学国外的机会。这对于王儒老人来说,都是让他值得骄傲的事儿。
王儒老人还有一个小儿子,身体不太好,为了儿子今后的生活,老人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了小儿子。老人现在住的房子,是他在国外的儿女出钱给他买的。王儒老人的儿女出国后,已经在国外定居,除了几年前老人做心脏瓣膜手术时,他们从国外回来待了一段时间之外,这几年都没回来过。
说起想儿女老人忍不住哭了
对于不能在身边尽孝的孩子,王儒老人说,他理解孩子们,还不停地解释,不想记者误会了他的孩子。与记者的谈话过程中,老人一直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不是儿女不管他,只是他们在国外工作生活身不由己,他也不怪他们不回来看他。
当记者问老人会不会想儿女时,老人说,想他们了会打电话,不过,他的那部电话打不到国外去,所谓的“打电话”就是自己等着孩子给他打电话。对于那些没见过面的孙子们,老人笑着说,孙子们在电话里给他唱过歌。王儒老人还对记者说,自己并不孤独,因为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工作单位的一些领导偶尔会来看他,有时还给他带来一些书报让他看。
然而,在和记者的谈话中再一次提到国外的儿女时,老人忍不住哭了。王儒老人说,自己现在的工资除了付保姆费、生活费以及不能报销的那部分药费之外,已经所剩无几了。不知道我市还有多少这样的空巢老人,也许,社区和领导的看望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慰藉,可是,他们生命中缺少的那份亲情,却是旁人难以给予的。对于这样的老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王儒为化名)
记者手记
一个老人,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保姆,听上去,似乎生活蛮不错的。可是,这并不是一个正常老人的家。没有孙儿承欢膝下,没有儿女嘘寒问暖,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有广播和电视的声音。这样的房子,不是家;这样的晚年,焉能不寂寞。记者采访的这位老人不愿承认自己孤独,不愿意别人说儿女不管他,他不想孩子们被冠以“不孝”之名。
或许,天下有许多这样的父母,只要孩子们过得幸福,自己幸福与否已经无所谓。中国有句古话,父母在,不远行。可是,中国人也有追求,长大了的孩子,都要插上翅膀去飞,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时,父母只是电话那边的一个声音、只是一个模糊的背影……
如何能够又尽孝又打拼?如何能够让年迈的父母多一些幸福的感觉?一个城市的发达与否,自然是与每个市民的幸福指数相连。空巢老人也是城市的一员,他们的晚年生活,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