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中华巴洛克”街区建筑景观。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刘洋 摄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7月3日电(刘洋)六月末七月初的哈尔滨,行走在老道外的街头,有着丝丝的凉风,让人感觉很惬意。漫步在“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中,令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百年前的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在南二道街上,接待中心就在与靖宇街的交汇处,一位漂亮的小姑娘接待了我。
据说,老道外才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发源地。最早“闯关东”来到哈尔滨的人,大多集中住在道外。当时的哈尔滨只有东西两区,东区是道里的三十六棚,西区便是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区。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北起升平街、南至南勋街的这片面积53.11公顷的街区内共有257个中国传统院落,这就是目前全国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

图为“中华巴洛克”街区庭院景观。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刘洋 摄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巴洛克”建筑是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的建筑豪华而富有激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色彩浓烈,装修华丽,雕刻细腻,被公认为欧洲伟大的建筑风格之一。
“中华巴洛克”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化的巴洛克建筑,它的主要特点是:建筑临街的侧立面是巴洛克建筑风格,而局部装饰的图案则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祈福文化元素,比如石榴、葡萄象征多子,蝙蝠、牡丹、如意、铜钱、卷草等则表达了福、禄、寿、吉祥之意,立面背后的空间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平面布局和功能都是传统民族的,这种“前店后宅”、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就被称作“中华巴洛克”,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行走在街区内,你会看到那似被烟薰火燎的建筑,古色古香。同时你也会发现在西洋建筑立面背后,几乎全部采用中式院落。几座建筑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前店后厂”或“上住下店”以商住混合功能形成的院落,是“中华巴洛克”街区的主要特色之一;院落的分布很密集,分布形式各不相同。院落有门洞,外廊式栏杆、雕刻精美的楣子,这些中国传统装饰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多组院落连在一起构成一个街坊,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合院构成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
中华巴洛克里的美食
走在“中华巴洛克”街区内,街面上的建筑依然是当年巴洛克建筑的墙体,修复如旧。院子里是圈楼格局,独立四合院式的店铺,下商上住,前店后厂。在这里除了欣赏古旧建筑,那蓝的幌,红的幌,一家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小吃让人口水直流。
哈尔滨张包铺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哈尔滨老道外最有名的小吃铺之一。相传在清朝末年一位张姓的年轻人来到哈尔滨,他不仅带来一手娴熟的包子技艺,还在哈尔滨道外区开了这家张包铺,包子做工细腻,皮薄馅大,远近闻名,成为了哈尔滨的著名小吃。门口的雕塑也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引得众多游客来此合影。
哈勒滨饭庄虽称饭庄,但却是一家只卖面条的面馆,它创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只是一家普通不过的街头小面馆。2000年现任店主从亲戚手中接手了小店,他重新装饰了店堂,让小店多了老哈的怀旧味。
哈尔滨的一年四季分明,冬冷夏热,但是无论多么恶劣的天气也阻挡不了吃客们的脚步。冬天雪中排队等位,夏天店外露天支起桌子大快朵颐。大家吃的就是那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