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老人靠盘“双鼻疙瘩”弘扬东北文化 传统手艺得到传承
2015-07-05 09:10:28 来源:大庆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李桂珍

  东北网7月5日讯 打袼褙,捻麻绳,纳鞋底,敲棒槌……这些手艺活,上了年纪的东北女人,年轻时基本都干过。随着时代发展,东北的很多传统手艺,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过,大庆有位老太太李桂珍,仍传承着一门手艺——盘“双鼻疙瘩”。年轻时,她靠这手艺,带大了五个孩子。现在,她靠这手艺,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双鼻疙瘩”风靡东北

  “双鼻疙瘩”,是一种老式的盘扣。在东北各地,有好几种叫法。比如,“蒜盘疙瘩”“算木疙瘩”“蒜糜疙瘩”……

  发音虽不一样,指的却是同一种东西——扣子。四五十年前,这种盘扣,正是流行的时候。那个年代,生产资料不丰富。塑料扣、玻璃扣,供应不多,人们也不太舍得买。即便买回来了,也是缝在男人的衣服上。质朴的东北女人觉得,男人出门在外,得让他们穿得体面点儿。女人们衣服上的扣子,多是自己在家做的“双鼻疙瘩”。这种扣子,是用碎布头,手工缝制的。既结实,又耐用。

  当时,东北乡村中,女人们穿的衣服,是带大襟的那种。在脖子处开始,来个大抹斜,一直到胳肢窝,最后到左胯骨处。衣服的扣子,是一排“双鼻疙瘩”。女人们的衣服,几乎千篇一律。款式相同,布料也差不多。

  “双鼻疙瘩”盘得好不好,就成了女人们是否爱美的体现。心灵手巧的女人,在“双鼻疙瘩”上,相当下功夫。盘出好看的“双鼻疙瘩”,赢来大伙的夸赞,足以让女人心里美上好半天。手工活做得好,可是女人的看家本领。

  老手艺是看家本领

  李桂珍,今年已经77岁了。她出生在安达。小时候,家的条件不错。老李家,只有她一个女孩。父母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对她宠爱极了。不过,那种宠爱,并不是现在的溺爱。在这个女儿身上,父母可没少下功夫。母亲是个麻利人,针线活做得相当棒。一手绝活,都教给了李桂珍。父亲重视女儿的学习,一直供她念书。

  那个年代,李桂珍读到了高小毕业。在十里八村,李桂珍,是学历最高的女孩。解放后,她当过大队的妇女主任。结婚后,赶上了抗美援朝。李桂珍的丈夫,光荣地成为了志愿军。战场上,丈夫负伤,落下了残疾。回家之后,干不了重活。当时,李桂珍的家里,一共有九口人。上有年迈的公婆,下有五个年幼的孩子。九口之家的重担,都落在了她的肩上。李桂珍的身上,有东北女人独有的刚强。

  为了这个家,她开始没日没夜地劳作。大伙都说,农田地里,李桂珍能顶上两个男劳动力。虽然家里贫困,可她没亏着孩子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她在煤油灯下缝补衣服。从母亲那学来的好手艺,她全用在了这个家上。孩子们的衣服,她总是拾掇得板板正正的。

  风里来雨里去,她给公婆送了终,把孩子也一点点拉扯大了。为了让孩子能出人头地,李桂珍始终坚持供他们上学。可是,她一个农家妇女,收入毕竟有限。物价越来越高,对于孩子的学费,她有点承受不起了。尤其是老儿子上学时,是李桂珍最难的时候。那时候,孩子每个月需要150元的费用。钱虽不多,对李桂珍来说,想拿出来却困难极了。这个农家妇女,为了不让孩子荒废学业,走上了创业之路。她开始进城打工,大庆、安达之间跑了起来。

  靠手艺赚起了外快

  那时候,李桂珍干过不少活。用点滴管,编过钥匙链。手磨出了老茧,赚得却不多。后来,在大庆的服装店,李桂珍找到了一个好活——盘“双鼻疙瘩”。这个服装店,做的都是唐装和旗袍。这种传统衣服,用的都是老式的盘扣。而会这门传统手艺的人,却不大好找。人家开出的价格,还真挺高。李桂珍一看,这里头大有赚头。她抓住机会,接下了服装店所有盘“双鼻疙瘩”的活。之后,她开始没日没夜地干了起来。心灵手巧的她,干活也麻利。一天时间,她能盘出四五件衣服的“双鼻疙瘩”。一个月下来,她竟然赚了三百多块钱。除了孩子的学费,她还能攒下不少钱。

  李桂珍的“双鼻疙瘩”,在大庆也一“盘”而红。她盘出的“双鼻疙瘩”,针眼匀称,不毛不糙,而且能盘出多种花样。渐渐地,李桂珍就盘出了名气。那时候,唐装、旗袍流行。不少服装店,都需要“双鼻疙瘩”。很快,就有好多家服装店,都主动来找她了。大庆很多干过裁缝的人,都知道了李桂珍。上门的活越来越多,李桂珍自己干不过来了。她回到农村老家,找到了不少大姑娘小媳妇。这些年轻女人,对盘“双鼻疙瘩”,并不在行。不过,这玩意能赚钱,大伙都挺看中。不会盘,李桂珍就一点点教她们。很快,村里的女人们,不孵鸡崽了,不喂老牛了。人家都干起了女工,盘起了“双鼻疙瘩”。那时候,李桂珍带着整个村的女人,共同赚起了外快。

  盘出了幸福的晚年

  靠盘“双鼻疙瘩”,李桂珍给孩子们,都供出了好前程。随着孩子们成家立业了,她也老了。老伴去世后,大儿子怕母亲孤单,把她从乡下接到了城里。怕她住高层不习惯,儿子特意买了户带平台的一楼楼房。在窗前平台上,儿子还给她搭了个凉亭,让她和一些老姐妹们,在这里唠嗑打牌。李桂珍忙叨了大半辈子,冷不丁一闲着,她可呆不住。在凉亭里,她种起了花草。闲暇时,她又想起了“双鼻疙瘩”。让她想起这事的,是她曾经的一位徒弟。当年,李桂珍教会了不少同村妇女盘“双鼻疙瘩”。其中一位徒弟,心灵手巧,也很有眼光。她学好后,在大庆开起了服装厂。

  现在,生意已经相当红火。听说李桂珍从乡下到了城里的儿子家后,她赶紧带着礼物来看望。毕竟,这是把她带上道儿的老师。跟李桂珍唠嗑时,她提起了“双鼻疙瘩”。原来,她现在的服装厂,做的唐装旗袍,都出口到了国外。虽然手底下有不少大师傅,可她依旧怀念李桂珍盘的“双鼻疙瘩”。李桂珍一听很高兴,对自己的手艺也有了信心。她寻思,反正呆着没事,接着盘着玩呗。她有了重拾手艺的念头,儿子儿媳却不同意。孩子们说,现在条件好了,不能让母亲再挨累了。

  李桂珍知道孩子们很孝顺,不想让她累着,但她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现在,她在楼下的凉亭里,每天都要盘“双鼻疙瘩”,直供徒弟的服装厂。徒弟也心疼她,不跟她定量定时,给的工钱却相当高。楼前楼后的老姐妹,看李桂珍有营生干,还能赚钱,非常羡慕。于是,一帮老太太,都跟着她,学起了盘“双鼻疙瘩”。

  年轻时,李桂珍靠盘“双鼻疙瘩”,供出了五个孩子,带出了一帮徒弟。现在,她又领着一帮老太太,开始盘织幸福的晚年生活。同时,还把东北的传统手艺,一点点发扬光大了。

责任编辑:李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