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抗联领导第一人
2015-07-09 14:59:51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鹭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日讯 (记者 张鹭)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追寻历史,纪念逝者,呼唤和平,东北网记者重走抗战纪念展馆,对“抗战硝烟中的英雄儿女”进行报道。

  6月26日,东北网记者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走进杨靖宇烈士展厅,记者看到一尊4米多高的杨靖宇雕像毅然矗立在展厅中间。据讲解员介绍,这是杨靖宇烈士最高的一尊雕像,被命名为“脊梁”,把杨靖宇的形象塑造成一棵大松树,寓意他的形象就像是松树一样顶天立地、万古长青。

杨靖宇工作时的秘密基地,来自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网记者 张鹭 摄

  杨靖宇29岁当选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

  杨靖宇名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含辛茹苦照料长大。18岁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秘密参加革命活动,之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确山从事农民运动。

  1927年5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1927年,22岁的杨靖宇参加领导确山10万农民暴动和刘店秋收起义,先后创建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最早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和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并组建河南省第一支革命武装——确山县农民革命军。从此,拉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他历任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和临时治安委员会代理主席、豫南特委委员兼信阳县委书记。

  1929年春,他被党组织派赴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积极组织抗日队伍,浴血奋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联合南满16个抗日武装部队召开大会,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当选总指挥。同年11月,召开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南满临时特委,并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1军成立后,杨靖宇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原则,领导部队挫败敌人的秋季“讨伐”,迅速扩大游击区。

东北烈士纪念馆杨靖宇展区。东北网记者 张鹭 摄

  忠贞的共产党员杨靖宇

  1936年7月,“河里会议”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杨靖宇仍任军长兼政委。后来,东南满两个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杨靖宇任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1939年冬,我抗联第1路军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杨靖宇将军率领部队在林海雪原与敌人艰苦周旋。日军调集守备队、森林警察、铁路警护队等十余万人,在长白山地区进行“拉网”“大讨伐”抗日队伍。同时,又在农村推行“保甲制”“连坐法”和烧房并屯等政策,隔断人民群众与抗日联军的联系。

  敌人曾以万元悬赏杨靖宇的头颅,还派人诱降。杨靖宇激昂地说:“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战士,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日寇威胁利诱的手段,只可以玩弄那些民族败类。”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和高尚情操。

  在艰险考验面前,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变节投敌叛变。由于叛徒的出卖,一些游击区和党的领导力量不断遭到敌人的破坏,抗日力量受到严重损失,斗争环境急剧恶化,杨靖宇顽强的指挥部队战斗,带领部队穿梭在林海雪原,有时打伏击,有时远道奔袭,冲出一个重围,又遇另一股敌人堵截。到1940年1月底,杨靖宇身边仅剩下二十几个人。

  杨靖宇率队突围进入长白山区建立密营,日寇在诱降碰壁后,加大封锁和“讨伐”力度。因敌追踪雪地脚印和炊烟,部队又衣食无着,杨靖宇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杨靖宇。

  吃树皮坚持到最后的战斗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树林中,至少五、六天没有吃到东西的杨靖宇遭到了大批日伪军包围。

  树林深处,讨伐队已经向杨靖宇迫近到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面对规劝,他神色坚定,依然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二十分钟,首先一弹命中他的左腕,手枪应声落地。但是,他继续用右边的手枪迎战。最终,第二弹贯穿了他的胸部,成了他的致命伤(据日本侵略者记载)。殷红的鲜血染红了洁白的雪地。他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当时,他只有35岁。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剖开杨靖宇将军的遗体,当肠胃切开后,发现里面只有没能消化的树皮、草根、棉絮和青苔,没有一粒粮食。在场的日本人佩服地说:“是条好汉!”

  这也是他最后的战斗,他为党、为人民、为中华民族献出了最后一滴血!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