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0日讯 8日13时30分,哈市温度达到34℃,是一天当中最热的时候,也是本周目前的最高温。不仅在外行走会有一种炙烤的感觉,即使是在房间里也会觉得闷热难耐。在这种高温天气下,顶着烈日工作的道桥工人会是什么感受?本报记者穿上道桥工人的马甲,拿起铁镐、橡皮锤体验道桥工人在烈日下的工作状态。



烈日下挥镐十分钟汗出透
市民经常在路上看见穿着黄马甲的道桥工人在道路两侧或是高架桥上进行维修作业,看似简单的修补工作真正操作起来并没那么简单。
8日13时许,记者来到哈市道里区哈药路292号门前的人行道处,哈市道路桥梁工程处二所的工人正在这里修补一处破损的人行道。穿上工作马甲,戴上线手套,拿起4斤左右的铁镐,记者开始了维修工作。在维修工人手中看似轻便好用的铁镐,在记者手中一点儿都不听使唤。“弯腰、举高、用全力,这样才能将破损的砖块刨下。”在维修工人的指导下,记者才一点点熟练起来,但是刚刨了十几块砖,就开始流汗,明显感到腋下、后背都开始出汗,握着镐把的双手也有些疼痛。
维修工人李斌告诉记者,每修一处破损路面,都要先将破损处的板砖刨开,将损坏的砖搬到车上,留下可以用的砖块,然后再用新的沙子铺底、找平,最后铺上新砖,一边铺一边还要用橡皮锤砸实。当记者拿起橡皮锤想将新铺的砖块砸实时发现,怎么砸都不能严丝合缝。铺砖的工人说,用橡皮锤砸实的时候一定要用力,不然两块砖之间会出现缝隙,一旦下雨,雨水很容易将砖下的沙子冲走,路就不平了,这样一来就是在做无用功,过几天还得修。
一上午得搬2000块砖帽子被汗水浸透
三伏天也穿长衣长袖自备绿豆水解暑
记者注意到,大多数的道桥工人都穿着长衣长袖,即使是34℃的高温天气也不例外,“累是其次的,这么多年都习惯了,最主要的还是日晒。”刘福权指着自己裸露在外的皮肤,开玩笑地说:“道桥工人没有白人,我们在烈日下作业,几天就能晒得黢黑,身上挺白,但是脸和脖子都特别黑。”
在休息的空当,工人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绿豆水喝了起来,“我们工程队有专门做饭的,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喝水已经不能解暑了,我们就自带绿豆水,清凉解暑,不然这么热的天真容易中暑。”刘福权说。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经过道桥维修工人的翻修,哈药路292号门前破损的人行道已经焕然一新,看着修好的路,道桥工人眼中满是欣慰。“虽然我们的工作就是修路,但是每修好一处破损道路,我们仍然很高兴,这是用我们的双手真真切切地在为城市建设做贡献。”


破损人行道月底前修完
刘福权今年53岁了,虽然不是道桥工人里年纪最大的,但是他已经干了13年了,“2002年我成为了道桥维修工人,13年来感触最深的就是,哈市的道路越来越好了。”
“干我们这行,天气越热干得越起劲,夏季是修补道路最好的时间。”刘福权说,高温天气下砖块或者水泥才会更加密实,耐久性更好。在铺装工人铺砖的空当,刘福权和工友们在一旁点了一支烟稍微休息片刻,“你看那两个铺砖的师傅,他们是专业的,我们都是‘伺候’他们的,铺砖一般人干不了。”刘福权笑着说,13年间,他的工资从320元涨到了现在的2400元,虽然不多,但是已经够生活了。
“这个月,把我们累坏了。”刘福权说,近期开展了人行道和边石的专项整修会战,接到举报或者发现有人行道坏了就得修。为了能凉快一些,从早上五六点钟就开始干,但是有些举报的急活白天也得干,当天就修完。
据了解,从6月12日开始,哈市城管局道桥办按照《全市人行道、边石专项整修集中会战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集中开展人行道、边石专项整修工作。整修范围包括各道路管护责任部门负责管护区域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巷路的人行道、边石整修。要求7月31日前完成。
两个道桥工人负责把破损的地砖刨下来,其余道桥工人把不能用的搬到停在路边的车上。为了不污染环境,破碎的小块地砖要用铁锹收集到一起,送到车上。
别看一小块砖很轻,但是搬起来也没那么轻松。李斌说,正常情况下,他们每天要工作8小时,上午7点到中午11点,下午1点到5点左右,很多时候,仅一个上午4个小时就要搬运2000块、铺设1000块方砖,干活的时候衣服都是潮湿的,而记者刚干了十几分钟就已经有了口渴、闷热的感觉,腋下和后背也开始出汗,裸露在外面的皮肤早已发烫、变红,而此时维修工人们仍然顶着烈日在来回搬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