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旅游
搜 索
哈尔滨规划全国最长“领事馆旧址”旅游线
2015-07-12 15:51:05 来源:生活报  作者:张立 杨雪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7月12日讯 哈尔滨,一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从开埠以来,陆续有30几个国家的20多万人口侨居这里,使哈尔滨成为我国少有的多种文化共存的城市,先后多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总领馆。历经百年,领事馆记载了城市的变迁,已成为哈市乃至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财富。如今,随着哈市领事馆旅游线路规划提上日程,极具特色的领事馆建筑将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哈市现存的领事馆背后有怎样的传奇故事?记者利用一周时间,按图索骥踏查了冰城现存部分领事馆旧址,更从哈市方志馆了解到尘封已久的领事馆背后的哈尔滨故事。

  素有“冰城夏都”美称的哈尔滨,又将有新的美景。10日,记者从哈市文化和旅游部门获悉,在保护修复的基础上,哈市已将主城区不可移动文物纳入了保护规划,并制定了《哈尔滨市文物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规划设立全国最长领事馆保护建筑游览线,目前首个意大利领事馆旧址已修复完毕。

  据悉,为了更好地保护哈市建筑遗产,根据哈市政府有关部署,制定了《哈尔滨市文物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哈市现存的领事馆建筑、银行建筑和重要的工商业建筑提出维修方案以及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议,目前《纲要》已进入专家论证环节,部分方案已经实施。其中,针对哈市领事馆旧址资源,哈市计划逐个整合及保护利用,以市区内遗留的领事馆老建筑为主体,组织和完善旅游线路,规划开设外国驻哈尔滨领事馆保护建筑游览线,形成全国最长的领事馆建筑博览线路。同时,规划利用南岗区耀景街22号原苏联领事馆开设博物馆。而位于松花江街的原意大利领事馆已完成修缮保护。

  哈市规划的外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旅游线路为:德国领事馆旧址(1910年前,西二道街)—丹麦领事馆旧址—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哈尔滨事务所旧址(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意大利领事馆旧址(松花江街)—苏联总领事馆旧址(耀景街)—德国领事馆旧址(1910年后,阿什河街)—美国领事馆旧址—捷克领事馆旧址—积别洛索高大楼旧址(意大利领事馆,红军街)—英国领事馆旧址—中东铁路局旅馆旧址(俄国领事馆,红军街)。

  【红军街沿线】

  俄国领事馆 哈市第一家豪华旅馆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85号

  建筑年代:1903年

  建筑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

  现用途:龙门大厦贵宾楼

  位于哈尔滨火车站红军街上的龙门大厦曾是原俄国领事馆的办公场所,如今从外表看去,它保存得相当完好,让人难以置信它已是114岁高龄。说起这栋建筑的由来,记者从哈市方志馆的馆藏资料中看到,1901年时的哈尔滨,除了一座教堂,一所医院,没有什么正经的建筑,大多数道路尚未成形,随处是野草、水泡。但在哈尔滨城建总规划师、中东铁路公司副总工程师伊格纳齐乌斯的脑海中已经有了想法,于是在通往火车站的咽喉处,中东铁路管理局旅馆应运而生,也就是现在的龙门大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建造这栋建筑是因为当时的俄国军官认为哈尔滨缺乏豪华的休闲、娱乐场所。因此,建筑内的设施在当时来讲极尽奢华,抽水马桶、使用盐和冰进行保鲜的老式冰箱等奢侈物件应有尽有。这栋建筑的215客房是最豪华的贵宾客房,溥杰夫妇、张学良将军都曾在此住过。

  提到这里的历史,哈市方志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建成不久,这个旅馆就成了俄国领事馆的办公场所,直到位于公司街上的中东铁路技术学校修建完成后,俄国领事馆才搬离此处。1937年日军侵华,哈尔滨被占领,这里变为接待军政要员的“大和旅店”,并做了大规模修缮。解放后,这里成了接待苏联专家的专家楼。1968年,成为哈尔滨铁路医院,后又改为铁路招待所。1997年10月,才有了龙门大厦贵宾楼的身份。

  英国领事馆 销售全球客票一票通柏林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9号

  建筑年代:1919年

  建筑风格:英国早期古典主义风格

  现用途:商业

  红军街在中东铁路时期叫车站街,意为直通火车站的街路,从红军街两侧保留的风格各异的建筑物来看,当年的车站街是各国争相建造的地区,这其中也包括英国。英国是最早一批在哈市设立领事馆的国家,据哈市方志馆工作人员介绍,1910年1月,英国政府任命吴理斯为英国驻奉天总领事兼哈尔滨领事。次年,在哈尔滨正式设立领事馆。馆址最初在南岗区大直街56号,后移至车站街,也就是现在的红军街。1912年2月21日,中东铁路管理局与英国伦敦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签订全球客票、联运合同,中东铁路与英国相连,这条铁路自伦敦始发,经彼得堡、莫斯科、横渡大西洋、太平洋到达加拿大,再经太平洋、西伯利亚铁路、中东铁路到达哈尔滨。从1928年起,哈尔滨站直接发售哈尔滨–柏林及哈尔滨到其他国外大城市国际客票。这是哈尔滨在建城后短短30多年,就出现35个国家的20多万人向哈尔滨移民的原因,也是哈尔滨修建了诸多领事馆的根源。

  随着英国移民的增多,1929年4月1日,此处升格为总领事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英国总领事馆被日伪查封。最后一任领事阿尔切及领事馆其他人员,均被软禁在领事馆内,档案、财产均被日伪接管。1942年6月4日,领事馆全体人员被遣送,经南非回国。如今,造型典雅端庄的原英国领事馆已经进驻了一家品牌婚纱摄影馆,馆周围被重新做了修缮,台阶和窗台上摆满了盛开的鲜花,颇为浪漫。

  意大利领事馆 当年名副其实的“楼王”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3号

  建筑年代:1919年

  建筑风格:折中主义风格

  现用途:暂无

  2011年9月,随着电力大厦被扒掉,隐藏在建民街上多年的意大利领事馆终于露出了真容。意大利领事馆历经三次搬迁,这里是第二次搬迁的落脚点。

  据哈市方志馆的资料显示,这座建筑曾是意大利建筑商积别洛索高建造的私人住宅。1920年,他向意大利政府申请在哈尔滨开设领事馆,最初的馆址在南日本总领事馆这里有秘密的地下牢房位于红军街上紧邻原荷兰领事馆的,是原日本领事馆,但这座明显带有巴洛克式折中主义风格的建筑并不是日本人设计建造的,而是俄国人设计建造的。说起这里的历史,哈市方志馆的工作人员说,1907年3月4日,日本岗区民益街与吉林街拐角处,由他本人担任领事。不久后,他位于车站街(今红军街)上的私人住宅建成,领事馆就搬至此处。后期领事馆又迁至松花江街,这座小楼就成了他的私宅。后来这位意大利建筑商移居上海。解放后几经移交,小楼最后成为了省电业局机关楼的食堂。

  如今站在意大利领事馆旧址前,不得不感叹这位不曾谋面的意大利建筑商精通选址之道,坐落在东西大直街与红军街交会处,也是当时哈尔滨的制高点,推窗望去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莫斯科商场(现博物馆),如今的华融饭店位置当时是一处体育场,体育场的另一端就是英国领事馆,再往前不远就是火车站,几乎占尽了交通、景观、地势优势,应该是城市中心名副其实的“楼王”。

  日本总领事馆 这里有秘密的地下牢房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108号

  建筑年代:1925年

  建筑风格:折中主义风格

  现用途:哈铁外经贸公司

  位于红军街上紧邻原荷兰领事馆的,是原日本领事馆,但这座明显带有巴洛克式折中主义风格的建筑并不是日本人设计建造的,而是俄国人设计建造的。说起这里的历史,哈市方志馆的工作人员说,1907年3月4日,日本

  在哈尔滨设立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地址在现南岗区果戈里大街,1936年2月迁至红军街。当时,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有庞大的领职人员队伍,设有警察机构,地下室还设立了监狱。在日伪时期,许多中国共产党党员、共青团员和爱国群众被关押在领事馆地下室的监牢里,惨遭严酷刑讯。1945年8月19日,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被苏联红军查封。解放后,该建筑移交给哈市铁路局。如今当年用作牢房的地下室已出租商用。

  【尚志大街沿线】

  德国领事馆

  地址:道里区西二道街10号

  建筑年代:上世纪初

  建筑风格:文艺复兴风格

  现用途:省供销合作联合社

  虽经历了上百年风雨,这栋建筑看上去还算完好。门口一块醒目的牌子上写着“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原址”。1909年8月,德国在哈尔滨设立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最开始的馆址就设在道里区西二道街,上世纪30年代才迁至阿什河街的“大灰楼”。

  丹麦领事馆

  地址:道里区田地街89号

  建筑年代:1920年

  建筑风格:折中主义风格

  现用途: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哈市方志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16年1月1日,丹麦政府设立驻哈尔滨领事馆,起初丹麦领事馆并没有自己的馆舍,只是由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代行其领事事务。1919年,丹麦在道里区田地街开工兴建领事馆,1920年正式开馆。根据资料显示,1930年,丹麦在哈尔滨有53名侨民。

  【东大直街沿线】

  德国领事馆

  地址:南岗区阿什河街

  建筑年代:上世纪30年代

  建筑风格:文艺复兴风格

  现用途:花园小学图书馆

  德国领事馆又被称为“大灰楼”,远看上去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据哈市方志馆资料显示,这里最早由1898年进入哈尔滨经商的波波夫兄弟所建,他们当时靠为中东铁路提供枕木和烧柴发家。上世纪20年代中东铁路局易主,加之世界经济危机,波波夫兄弟商行破产,将此处移交给德国政府。1909年8月,德国在哈尔滨设立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馆址先设在道里区西二道街(现省供销合作联合社),后迁至此处。

  美国领事馆

  地址:南岗区东大直街289号

  建筑年代:上世纪20年代

  建筑风格:文艺复兴风格

  现用途:商用

  1907年美国在哈尔滨设立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建馆初期,美国在哈尔滨的侨民只有十几人。1921年12月15日升格为总领事馆。1932年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后,美国领事馆继续开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伪当局封闭。最后一任领事路易·盖尔来及全体馆员均被软禁在该馆内半年。1942年7月4日,被遣送到日本,再由日本乘船经南非返美。

  捷克领事馆

  地址:南岗区吉林街52号

  建筑年代:上世纪初

  建筑风格:古典主义风格

  现用途:民宅

  原捷克领事馆这座有着110余年历史的建筑物被附近的居民称为“大鹰楼”,虽已破败不堪,却掩不住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印记。据哈市方志馆资料记载,这里最早是哈尔滨啤酒的创立者之一、犹太企业家G·I·克罗尔的住宅。上世纪20年代克罗尔将房子卖出。1924年成为苏联总领事馆。后来苏联总领事馆迁至耀景街,1931年,这里成了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但是仅一年,捷克领事馆就迁至了南岗区建筑街,此后捷克领事馆先后被德国领事馆、苏联总领事馆接收,直到1942年被日伪当局封闭,领事馆人员也被驱逐出境。

  俄国领事馆

  地址:南岗区公司街

  建筑年代:1906年

  建筑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

  现用途:哈工大博物馆

  如今的哈工大博物馆是原来俄国领事馆的旧址。据哈工大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栋建筑最初规模很小。1920年领事馆关闭,改称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1926年学校扩建,沿联发街侧翼续建了三层建筑。1928年改称哈尔滨工业大学,虽归属部门几经变化,但名字一直没变。

  苏联总领事馆

  地址:南岗区耀景街22号

  建筑年代:1906年

  建筑风格:俄罗斯

  现用途:闲置

  在耀景街22号院内有两栋保护建筑,分别为中东铁路局图书馆和原苏联总领事馆。据哈市方志馆资料显示,1934年,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从吉林街迁入此地,规模是当时各国驻哈尔滨领事馆中最多的,工作人员曾达30余人。1949年10月20日,苏联与我国建交,正式设立了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1962年9月25日,苏联政府决定关闭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同年与哈市政府部门完成了交接手续。

  作为使用时间最长的领事馆,背后有很多故事值得探寻。在隔院相望的联发街上,有一处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小楼,建造之初是作为中东铁路官员的官邸。但有资料显示,日伪时期,日本特务机关进驻,这里成了监视苏联总领事馆的秘密瞭望站。

  意大利领事馆

  地址:南岗区松花江街85号

  建筑年代:1924年

  建筑风格:折中主义风格

  现用途:省广播电视厅

  松花江街85号是原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最后的地址,建筑刚刚经过全面修缮,让人眼前一亮,走进还能闻到刺鼻的油漆味道。新修的围墙、院门入口鲜花盛开。而这里在2013年启动大规模修缮前,还是一副破败不堪的模样。

  意大利领事馆迁入此处后,一直使用到1942年,最后一任领事离开了哈尔滨,意大利领事馆才正式闭馆。解放后,该建筑划入地方政府广电系统,修缮前一直作为省广播电视厅招待所和培训中心使用,后来缺乏有效的修缮管理,一度成为危房被闲置。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