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不少学生或选择出门旅游,或宅在家里享受自己的欢乐时光,如何在这期间保证孩子的安全,则成为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小编帮大家整理一些突发事件中的逃生技巧、自救自护知识及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安全事项等,旨在提高学生和家长的自我防范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5岁的幼儿家长监管至关重要
2-5岁的幼儿尚未有自理能力,对此,家长的监管至关重要,要随时看紧孩子的一举一动,如果家里的部分家具是尖角,那么家长必须将尖角的家具用软的东西包裹起来或者更换,以免孩子撞伤。除了家具外,家长也应该注意孩子的躁动行为,特别是住在高层楼房的,一定要在各个窗户外安装防护栏,避免孩子攀爬导致坠楼事故发生,同时,家里的药品要将成人药品和儿童药品分开,以免孩子误食。
对于急救方面,家长一定要学习一些自救及简单的包扎知识,一旦孩子在生活中发生意外,家长要第一时间给孩子清洗伤口,接着将孩子送到就近的社区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切忌麻痹大意。
5-10岁的少儿要学会保护自己
那么,5-10岁的少儿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孩子这个时候开始有了自我保护意识,在家里,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建议家长指引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去化解矛盾,家长切忌从中插手。在学校里,孩子如果与同学发生冲突,千万不能拉帮结伙采用暴力方式解决,一定要先告知学校老师,让老师进行处理。而学校也应该按时开展火灾、地震等应急疏散演练,让孩子们学习如何规避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
另外,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如地震),学生必须第一时间往室外操场或开阔地疏散集中。特别是疏散到楼道、楼梯时,因学生集中很容易造成拥挤踩踏事故,这时,学生就要学会自我保护,手扶扶梯、墙,防止摔倒。如有人员摔倒,后面人员应停止前进,并立即将其扶起,以防踩踏。
而对于少部分学生被不法分子尾随一事,学生应该冷静面对,这时应该第一时间寻找同伴一起回家,如果没有遇到同伴,要学会向周边的保安人员及邻居打招呼,甚至可以告知自己被他人尾随,让对方帮自己报警。如果在家门口发现被尾随,可在开门前或者楼道上大喊一声“爸爸,我回家了,快开门。”这样可以暗示对方家里有大人在家,实在家里没人,切忌乱开门,返回人群较多的地方等待家人的到来。
10-16岁青少年安全意识应放第一位
至于10-16岁青少年已经具备了自理能力,同时这时期又属于叛逆期,在处理很多事情时,安全意识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和同学集体外出游玩,每年因外出游玩发生的意外常见报端。
一般情况下,寒暑假孩子们最喜欢到郊外游玩,如露营及郊外游泳,而游泳导致溺水的事件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对此,孩子们在郊外游泳时,一定要记住“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下水游泳;不在没有家长与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遇到溺水者,切忌同学之间手拉手盲目施救,要智慧救援,必须第一时间大声呼救寻求帮助。如果溺水者被救出后,也不要慌乱,要第一时间将溺水者平躺在地,紧接着将溺水者的嘴打开,查看是否有残渣物,如果口腔有异物,要第一时间进行清理,以免堵住气管导致窒息;然后,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
至于野外露营,安全事项也常是孩子们最容易疏忽的,例如在郊游搭建帐篷时,一定不要靠近河床位置、山崖下方。一旦遇到暴雨山洪天气,必须立即疏散。如果撤离较晚,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处暂避。另外,在遇到雷电交加恶劣天气时,立即寻找避雷场所,可选择装有避雷针、钢架或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等处所,但是注意不要靠近防雷装置;若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可以蹲下,两脚并拢,双手抱膝,尽量降低身体重心,并拿掉身上佩戴的金属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