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记者探访梅花太极螳螂拳德坤武术馆
2015-07-21 14:27:47 来源:生活报  作者:于海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7月21日讯 哈尔滨曾被国家体委评为武术拳种最多的省会城市,在上个世纪武术盛行时期,梅花太极螳螂拳、少林达摩杖、绵掌、唐拳、太祖拳等武术学派林立,习武之人随处可见。如今,刀光剑影似乎已是昨天的事。近日,记者走进以梅花太极螳螂拳功夫闻名的德坤武术馆,探访这座繁华落尽后的百年武馆。

  日前,记者来到道里区西十四道街16号,一块黑底黄字的招牌“德坤武术馆”就悬在大门洞上,牌匾上特意标明始建于1920年,很多外地游客经过时都会驻足拍照。“这个武馆可是老字号了,是老古董。”在此乘凉的居民杨松山介绍说。

  从大门洞走进狭小的院落,三层红砖小楼显得很是沧桑,“武术馆”三个大字就挂在一楼的门楣下,和食杂店、废旧家电的照片混杂在一起。轻轻推开窄小的木质对门,武馆内部映入眼帘,斑驳的墙壁上挂着刀枪剑戟、斧钺勾叉和几代传人的黑白照片,木制地板已经被几代习武人磨去了棱角,几个徒弟正在跟着武馆掌门人张滨利练拳。

  张滨利告诉记者,螳螂拳是宋代武术家王朗所创,哈尔滨的梅花太极螳螂拳是祖师爷曹德坤在1915年由烟台带到哈尔滨的,祖师爷在西四道街创建了哈尔滨第一个武术馆——德坤武术馆,后迁至这里。说着,张滨利特意把镇馆之宝、祖师爷当年用过的双节棍拿过来,简单耍了几下,看着双节棍在他手中呼呼作响,颇有大侠之风。“这个武馆和百年前没啥变化,习武用具还是祖师爷曹德坤一百年前留下的,只是来练武的人越来越少了。”

  张滨利介绍,当年武馆红火时,每天有上百人在这学武,现在就二三十个弟子还在坚持训练。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之一,与现代散打不同,研习传统武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工夫,一般情况,要想小有成绩最少也要四年时间。

  当年,曹德坤将武馆传给父亲张炳煦。1968年由哥哥张同滨接馆,2008年哥哥去世后,张滨利继承父兄的事业,接过螳螂拳馆掌门之位。张滨利从8岁起跟父亲学习梅花太极螳螂拳,在德坤武术馆练得一身内功心法,虽然已经65岁,但他面带红光,走起路来虎虎生风。

  张滨利说,祖师爷曹德坤技艺高深,曾经一个“电击手”就将踢馆之人门牙打掉,树立了德坤武术馆在哈尔滨的地位,梅花太极螳螂拳“疾如闪电,利如锋芒”的独特搏击技法让学者着迷。

  学员上至六旬翁下至几岁童

  多次凭梅花太极螳螂拳获得武术冠军的张泽尧是一名大学生,他已经学习了5年螳螂拳。小张说,自己从小就喜欢中国武术,爱看武打电影,“在这古老的武馆里练功,我能找到小说里行走江湖的感觉。”

  “师傅再见。”9岁的小弟子新新换下练功服,毕恭毕敬走到张滨利面前行礼再见。新新的奶奶说,“趁假期让孩子来锻炼一下身体,比天天上网打游戏好。”

  张滨利坦言,现在学习螳螂拳的人上至60岁下至几岁的都有,年轻人一般是受武侠小说、功夫电影的影响,老年人是为了锻炼身体,真正想传承这门武术拳法的弟子不多。

  馆长:欲建梅花太极螳螂拳博物馆

  “虽说腿脚还算利索,但我毕竟已是60多岁的人了,这百年武术拳种不能失传,这百年武馆更不能丢下。”张滨利说,自己一直在坚守着师傅们留下的事业,德坤武术馆和这座城市一样有着百年历史,需要保护和保留下来。

  近日,台湾国际武术功夫节向百年武馆发出了打擂邀请。张滨利说,在功夫上他们不怕挑战,但他目前担心的是德坤武术馆身处中央大街棚户区,动迁是迟早的事,如何保留下百年武馆还是个问题。

  张滨利希望政府能建立一个梅花太极螳螂拳博物馆,几代师傅习武的工具和黑白照片都是珍贵的收藏,博物馆建成后,一定会成为中央大街附近的一个新景观,增添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底蕴。

  夕阳西下,百年武馆淹没在破旧的小楼中,里面的灯光和习武声犹在,就如同一百年前的武林侠士,凤凰涅槃欲重出江湖。

责任编辑:张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