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31日讯 凭着一股韧劲,使自己的食用菌手工作坊扩大到拥有15个工人的食用菌厂,用超前的经营理念,打开了一条创业之路。在产业转型发展三年攻坚战的大潮中,面对转型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他又积极探索猴头、元蘑、灵芝的种植,在他看来只有紧跟形势,带领职工群众快速投入到转型发展的行列中来,努力寻找新的替代产业,才能带动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他就是大海林林业局红星经营所职工于少臣。
回想起种植木耳的创业路,一路有艰辛,但更多的是收获。2004年,正赶上经营所号召全所职工群众大力发展地栽黑木耳产业,他和别人一样种上了木耳。第一年生产,由于缺少技术和经验,在田间管理上的粗心大意,他没有挣到钱,很多人也和他一样没见到效益就放弃了。但他想:做什么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带头搞好项目,才能更好带动职工致富。听说绥阳做木耳做得好,他就向妻子要来路费,亲自坐客车去学习,学习备料、拌料、装袋、接菌、养菌、割袋、摆放、接耳、凉晒等一系列工序,回来后又找来地栽木耳方面的书籍,努力学习种植技术。第二年他尝试着做了5万袋。每天起早贪黑,根据所学的技术要领把握每道工序管理到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栽植的黑木耳喜获丰收。这让他认识到要想把木耳种植好,科学技术是关键。为了能学到更多的种植经验,林场组织的培训班他每期都参加,还多次去外局参观学习先进经验。通过学习和参观,使他更坚定了走种植木耳这条路。
初尝实惠的他,没有被眼前的经济收入冲昏头脑,而是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联合其亲戚朋友和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在发展食用菌项目上大做文章,雇佣工人走规模化生产。目前已有固定工人15名,年生产食用菌30万袋。可每次看到当年和他一起种植没有成功就放弃的职工时,他心里总有说不出来的滋味。于是和妻子商量帮他们再发展起来,便亲自去家中做思想工作,并义务帮他们垒锅、搭架子、接电,讲解生产工序,有时还无偿提供菌种,忙得自家的活也顾不上。当了解到有特困职工想种植木耳时,他就无偿提供技术,并低价出售菌种。遇到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见到效益再收钱的事也时有发生,并做出承诺,凡是在他这买的菌袋,实行“三包”,即包技术指导、包成活、包销售。
效益高了,名气大了,慕名参观的人员多了,只要来了参观人员,他就立即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解答各种提问,并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和先进技术。在他的带动下,红星经营所从事食用菌生产的职工达120余人,产量达三百万袋,2014年、2015年先后被局党委、林业局授予“经济转型勤劳致富带头人”、“经济转型先锋”荣誉称号。
他敢于担责,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他主动义务担任经营所食用菌协会理事,每年从做菌一开始,他就同协会成员对市场行情进行了摸底调查,把好源料关,向菌户们提供可靠和经济实惠的市场价格,并联合起来购买各种配料,从源头上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在制作过程中,及时做到技术指导到位和经验交流相结合,把全场菌户好的经验做法及时传播开,提高大家的经济收入。
他勤于思考,善钻研。为提高木耳的产量,他时常蹲在木耳地观察生长周期,研究了小孔“二次开口”技术,并率先示范,带头宣传,使每袋产量可达到一两二左右。每到木耳摆放时,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只要菌户有需求,他都会放下自己家里的活,跑去帮忙,并利用从事电工行业这一技之长,帮助食用菌业户维修电机、水泵等设备设施,保证了食用菌业户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当他眼看木耳供过于求市场价格滑坡时,就上网搜集替代产业的相关资料,当了解到猴头有发展潜力时,就亲自去海林新民猴头村考察,回来后主动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征得领导同意,又带领相关人员考察学习了两次,回来后,苦心钻研猴头的生产技术,今年又种植猴头2万袋,如今大朵的“白花”已绽放在猴头棚里,丰收在望。在他的带动下,林场种植猴头户已有三家。他又尝试种植了元蘑5000袋。
用他自己的话说:“老百姓病多了不好,钱多了好呀!想咋花咋,要是大家都有了钱,家家开着车,到那时,就能集体去旅游了!”无需豪言壮语,只有辛勤的汗水和忠诚的行动,就能让职工群众坚信他就是转型路上的“领头雁”,带领着大家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