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记者对话李生教授 未来机器翻译可帮人类实现无障碍交流
2015-08-02 11:09:08 来源:生活报  作者:朱莉宋菲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8月2日讯当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李生教授被他的学生们簇拥着走进受访现场时,他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李生教授表示,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他感到很骄傲,但我国机器翻译领域的研究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仍需不懈努力。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李生教授的幽默、睿智让人印象深刻。

  “小度”圆满完成“同声传译”任务

  在本次ACL年会上,机器人“小度”出尽了风头,圆满完成“同声传译”任务,现场将李生教授说的中文,准确流畅地翻译成了英文,惊艳全场。

  “现场的人都说‘小度’抢了我的风头。”李生教授笑着说,想进一步把人和计算机联系起来,就要对人的自然语言进行处理,让机器实现类似人脑“理解语言,生成译文”的思维过程。

  机器翻译已走进日常生活

  “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计算语言学”……说起李生教授的科研方向,似乎距离现实生活有些遥远。其实,这些研究转化成产品后,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李生介绍,出国旅游不会当地语言,无法点餐问路,“旅行翻译官”等手机软件能帮你开口说话;看英文小说好多单词不认识,手机扫描一下书页,译文自动生成;还有小学生们使用的“学习机”、“电子词典”……在你我还没意识到的时候,“自言语言处理”、“机器翻译”技术早已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智能语言翻译助手。

  机器翻译短期内不会替代人工翻译

  智能机器人“小度”出色地完成了“同声传译”任务,让科学家们惊喜之余,也让不少人感到担忧:机器人能胜任翻译、保姆、服务员等工作,再发展几年,机器人是不是就能取代人类了?

  对此,李生解释说,机器人是用来帮人类做枯燥、乏味、辛苦的工作的。机器人懂什么、做什么,是需要人类工程师设定的,在日常使用中,机器人随时随地都在接受人类的控制和制约,所以,机器人不会取代人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机器翻译也无法取代人工翻译。

  我国机器翻译还要突破两个瓶颈

  李生表示,虽然我国机器翻译研究起步较晚,但这些年进步很快。目前,单纯从汉英机器翻译领域来看,我国处于领先水平。但从总体机器翻译发展水平情况来看,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机器翻译本身最大的问题是深层次语义的理解,语义深层理解有两个瓶颈要突破:一是词汇的歧义,中国的词汇中,一词多义的很多,不同的语义环境、不同的场合,词义不同,翻译就会不准确;二是在翻译过程中人的翻译作用。人的翻译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常识性的积累越多,翻译起来越容易,否则,可能翻译的效果就不好。现在看来,我国的机器翻译在词法、句法方面跟国外相差不多,差距就在语义分析上,以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资源,知识库,一些翻译技术和技巧上还存在着一些差距。“虽然有差距,但我认为,中国人追赶的步伐会越来越快。”李生充满信心地说,“只要每一代人持续努力,相信让计算机真正理解语言的梦想终究会实现。”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