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日报8月11日讯 群团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团结动员群众干事创业,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品牌工作,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为哈尔滨发展振兴汇聚了强大正能量。在昨天召开的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哈尔滨市作群团工作经验典型发言。
出台8部法规为群团工作提供保障
近年来,市委把群团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总体规划,纳入市委督查和全市目标进行考核。定期听取群团工作汇报,并建立群团主要负责人列席重要会议制度。先后出台加强全市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妇女工作、加强新时期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和妇女权益保障条例等8项政策法规文件,为群团开展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法律保障。
截至目前,全市非公企业建会率和职工入会率分别达到9.8%和98%;共青团新建“两新”团组织875个,新建直属团组织4240个;市妇联创建“妇女之家”2674个,创建省、市标准化“妇女之家”901个。在群团组织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将加强阵地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3年累计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相继启动实施了青年宫艺体馆、市职工文化艺术宫和市妇联托幼实验中心等阵地项目建设,实现了群团开展活动有场地、有保障。
3年引进大项目48个引资233亿元
调动所联系群众建功立业,是群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市委大力支持群团组织广泛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主题竞赛活动和“巾帼建功”、“我的科技兴市梦”等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3年来,全市群团组织共引进大项目48个,协议投资总额达233亿元。全市群团组织发放创业贷款近7亿元,建立就业技能培训基地267个,市级以上巾帼示范基地151个,累计培训下岗职工和农民工15万人次。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打造帮扶救助品牌
作为党和群众的连心桥,群团组织注重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制定出台了《哈尔滨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哈尔滨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规,规范建立起劳动纠纷协调、工资集体协商等机制,并提供相关法律援助服务。
在帮扶救助群众方面,群团组织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群众社会化、实体化、项目化的新路子,打造并壮大帮扶救助群众的活动品牌。连续12年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累计发放助学资金2800万元,帮助近万名困难家庭子女圆了大学梦;连续14年开展的孤困儿童帮扶行动,累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达2200万元,惠及全市5.6万名孤困儿童;连续24年实施的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捐物4133万余元,援建希望小学118所。
此外,群团组织还针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市总工会针对的哥和环卫工们就餐难、入厕难等问题,创建“的哥食堂”和“环卫爱心驿站”;市妇联开展孤困儿童每天一杯早餐“免费爱心奶”活动,赢得了企业家市民的支持和被服务群众的赞誉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