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8月14日讯 8月8日,立秋,当晚持续不断的电闪雷鸣,惊呆了不少冰城市民。那么,雷电是如何产生的?发生的次数又是如何监测的?在雷雨频发的季节如何防雷?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实地踏访了省防雷中心,和专家们一起聊聊雷电的那些事儿。
防雷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8日20时至21时冰城雷电最密集,近810次。据省防雷中心雷电防御工程师雷电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张春龙介绍,我省雷电发生一般从5月到10月底,最频发时段是6—9四个月。根据数据显示,哈市今年7月发生雷电7210次,比去年多1789次。截至目前,哈市共发生雷电12659次,较往年更集中强度更大。
据介绍,哈市是省内仅次于大兴安岭的第二雷电频发地区。专家表示,像哈尔滨这样的省会城市,与周围区域相比,超高层建筑较多;依靠松花江;空气中水汽相对较足……这都是雷电频发的因素。
专家告诉记者,人们在空旷地、水边、使用电子仪器等情况更易遭受雷击。因为在这些地方,人成为这片区域的最高点,易被雷击中。因此,遇到雷雨天要有意识躲避,不要在树下、高塔下避雨,也不要在江边垂钓。同时做到“三不要”:不要接打手机,减少使用固话;不要靠近电线、变压器等带电设备;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相关案例:2014年5月20日、21日,佳木斯桦南两名男子在田间耕种时遭遇雷电,身上多处被烧伤、击伤;2014年5月21日,牡丹江市八面通镇光明村,一名男子雨天打电话不幸遭遇雷击,导致身亡;2014年7月14日,省农垦854农场第八作业站河边,五名男子钓鱼时突遭闪电,一人被击中身亡。专家详解雷电那些事
Q1:闪电是怎么产生的?专家:雷电分为云闪和地闪。云闪发生在云的内部或者云和云之间,地闪发生在云和大地之间(当两者的电场超过一定数值,云上的电流击穿空气到达地面形成闪电)。对人类造成损害的多为地闪,它才是雷电监测的对象。
Q2:雷声是怎么来的?专家:空气由很多空气柱组成,当雷电流击穿空气柱时会产生急剧升温,使空气中的水分瞬间蒸发,引发空气柱爆裂,由此产生的爆裂声即雷声。
Q3:避雷针是怎么回事儿?
专家:事实上,避雷针保护建筑物的方式并不是避免房屋遭受雷击,而是引雷上身,然后通过其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地下,从而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闪电定位仪:
按照组网布点工作,目前在全省范围内共22台。负责在地面探测雷电,通过后台处理确定雷电次数、强度,并且可以计算出发生雷电的经纬度。大气电场仪:
主要用来探测雷暴云的大气电场情况。比较灵敏,放置在空旷的一点,探测15公里范围内的大气电场强度。当大气电场达到一定数值就预示即将产生雷电,适合于开展定点雷电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