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7日讯 都说一亩园十亩田。在大庆市,一栋棚室的占地面积,相当于过去的一亩小菜园。
如今,大庆市有27万栋大棚,它的效益是否与270万亩大田等同呢?
日前,记者先后来到了大同区、林甸县等县区,采访了棚室的负责人及种田农民,与他们细细地算了一个对比账。
对比账中,比出了设施农业的“钱”景,比出了城乡差距在缩小。
27万栋大棚,等于270万亩大田
一栋大棚,就是一部“提款机”。这话,一点不过。
为啥?
棚室户们心中都有一笔经济账。“棚室经济一年四季都在忙,一栋大棚一年能收入二万到三万元,是大田作物的10倍。
一亩园,相当于十亩田呀!”肇州县丰乐镇棚室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大庆市,不仅丰乐镇的棚室园区受益,全市27万栋棚室果菜飘香全年可产果蔬40多亿斤,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一个个棚室,就是一座座开足马力生产的“农田车间”。如今,棚室里的秧苗一茬接一茬,一年能赚两到三茬果蔬钱。
大棚的账,算清楚了,一栋大棚一年的产值在2万元以上。再来看看大田账。张春勇,四合乡合鑫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据他讲,去年合作社的1万亩玉米,平均亩产在1400斤左右,每斤卖了0.8元,亩效益为1120元。玉米如此,其它大田亩效益如何?
四合乡农民柳向林,去年种了120亩红小豆,亩产300斤,每市斤按市场价4.3元计算,亩效益为1290元。平均下来,一亩大田的效益为1200元左右,而一栋大棚一年按二茬计算,年产值是2万元。可见,一栋大棚的效益,是大田的10倍以上。一栋棚室的效益相当于10亩大田。那么,这27万栋棚室产出的效益就等同于全市四分之一大田的效益。
一户棚农,等于一名上班族的“白领”
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棚室种植户的收入,不次于城市大企业里一个“白领”。在四合乡润琦温泉棚室果蔬生产基地,春茬的果菜采摘早已结束,新一茬的秧苗已经移进棚内。基地负责人王琦说,这里的西红柿,茄子、辣椒10多个品种都已结果。
一栋冷棚一年能产二茬果蔬,而温室大棚一年能产三茬果蔬,平均一栋大棚一茬产菜1万斤,一栋大棚一茬菜产值是1万元,一年二茬就是2万元,三茬就是3万元。目前,基地的2700栋棚室,一年按2.5茬计算,一年的产值在6700万元。一栋棚室,一年的产值平均在2.5万元左右。
在大庆市,一户农民最少能扣4栋大棚,一年的销售收入是10万元。再多一些就是10栋左右,年销售收入20多万元。
而一个在企业里上班的“白领”,年收入也就在6万元左右。32岁的王丽娟,在大庆市一家企业,担任中层管理岗位,她的月工资5000元,一年的收入是6万元。而与王丽娟同龄的闺蜜,是机关的一名公务员,月工资不到4000元。一户棚室户,与这些城市上班族的“白领”们相比,年收入基本等同,甚至高于他们。
棚室经济,搭车“一路一带”
眼下,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棚室经济的“老瓶”里,将装上浓郁飘香的“新酒”。在高台子镇农业科技园区的温室大棚里,互联网自动装置,让农民在电脑前就可进行棚室管理。种了几十年地的农民李义春,每天坐到办公室里手拿鼠标,监测棚室里的温度和作物的生长情况,一览无余。
这还不算,他还可以远程跟专家交流,在网上查看病虫害,从移栽到采收,他的顾客也可以在网上全程看到。同样受益互联网的,还有李江农业科技公司的“微菜园”创业团队,微信平台让他们的产品“一站式”端上了市民的餐桌。随着大庆市“一路一带”建设的深入实施,对俄果蔬的签约,棚室经济的“老瓶”里,又有“新酒”装入。届时,又将有一笔笔新的账单打入。
据了解,大庆农业“一路一带”,以黑龙江省龙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大庆高新区进出口贸易公司为龙头,把大庆的果蔬专业合作社、大户、单体的分散户联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大的联合体。有联合会作“帮衬”,果蔬种植户出口之路,将渐行渐近。林甸双阳河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喜峰说,合作社有1000多栋大棚,仅番茄就300多栋。
以前,合作社没有直接出口的权力,都是把番茄卖到满洲里,中间的差价,都被中间商赚去了。
这回,听说有龙头企业带动,产品有出口权了,今年没与满洲里合作,就等着蕃茄直接从大庆出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