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讲台上为学生成才引路的长者
2015-08-23 11:04:3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韩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8月23日讯 初秋的晨光照进办公室,这间屋子不大,一张小桌,几把木椅,尺寸间的书屋。此时,站在书柜前翻阅文献的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已经开始了一天忙碌又有序的工作。

  “哈医大人”都知道,杨校长多年来的生活与工作都是“按章行事”的。只要不出差,每天5时30分起床,先是用一小时阅读学术研究文献,然后再利用一个小时去校园里跑跑步,碰到熟人聊聊天,了解学校基层的工作,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处理完毕事务性工作后,就一头扎进实验室,或做科研或为学生上课,经常与学生们研究问题至深夜。

  虽为一校之长,杨宝峰却一直主动申请承担教学任务,每年有不少于40学时的课程,他说:“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我从未把自己看成是校长,我只是一个老师,一名为他们成才引路的长者。”

  因材施教开启智慧之门

  如果把学生比作树苗,哪一棵该怎样成长,哪一棵需要何时修剪,哪一棵什么时候要打理了,杨校长都熟稔于心。因材施教,是杨宝峰教书育人中最突出的特点,他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引领学生们开启智慧之门。

  在学生董德利读研究生时,哈医大药理教研室还不是国内药理学界的佼佼者。一天,杨校长找到董德利说:“现在科室有一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购进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没有人会用,我想让你去学习,你行不行?”当时只有二十出头的董德利一脸的惊诧,但随即的感动油然而生:“我行,我一定把技术学回来!”就这样,杨校长启用了两名在读的硕士研究生一起到北京某医院进行学习,回来后的几个月里,这台设备的作用被充分地发挥出来,董德利的硕士毕业论文也是通过这台设备测出的数据而完成的。此后,学校有多种设备也都是这样被青年人运行起来。几年下来,杨宝峰的硕士、博士生在毕业后大都能独立承担医学项目。

  集思广益不以“大家”自居

  杨宝峰在科研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了名的。他总是先为学生划定一个研究方向,并尽可能创造最好的实验条件,在每周的学术讨论会上,与学生们沟通。“一个试验往往要让不同的组来做,并隔段时间重复做,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他的学生龚冬梅说起实验时的情景,“他问得很细,试验做到哪一步,都是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等等,这样的严格要求使我们不敢有一丝马虎。”

  而更能够激发学生们科研兴趣和发散性思维的是杨校长另一个独特的教学方式——不搞一言堂、不以“大家”自居。

  董德利清晰地记得,一次博士生的开题论证会上,杨宝峰认为应该从整体动物入手获取相关资料,学生则认为从心肌梗死和细胞凋亡入手获取资料更有说服力,双方各执一词。最后,经过认真分析,杨宝峰心悦诚服地认同了学生的设计方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杨宝峰对记者说:“为此,我很喜欢与学生们讨论问题,有的时候学生们会为一个问题争吵起来,学生们之间争论,学生们和我争论,这在我和我的学生们之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集思广益、百家争鸣,是杨校长培养学生,管理团队甚至治理学校的一贯主张。

  教学灵活方便学生记忆

  “抗心律药很复杂、心电生理统帅它;三种离子钾钠钙、三类药物好分家。”……

  “杨校长在课堂上很幽默,会经常给我们总结一些药理学知识的规律,并用顺口溜的方式教授给我们。”学生王宁告诉记者。

  “药理学是十分枯燥、繁冗的学科,学生们往往要记很多药品名称。”杨校长对记者说:“我就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将这些药品归类,归纳出许多俏皮的顺口溜教学生们记忆。”

  枯燥的药理学知识和风趣生动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了杨校长生动的授课风格,也吸引了大批学子。多年来,他的课堂几乎座无虚席。在杨校长的倡导下,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医学教育研究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与学导式、学讨式结合的授课方式已逐步在校园展开。

  双语授课紧跟国际前沿

  思维活跃、思想奔逸,是学生们对杨校长的普遍评价。在课堂上,无论是本科生教育,还是研究生、留学生教育,杨宝峰都十分注重对学生科研思维和素养的培育。

  为了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杨校长在教授课程时,会有意识地掺进一些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动态。为此,杨宝峰坚持每天翻阅学习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动态文献,从而形成了思维活跃、见解独到的教学风格。

  他的学生们说:“杨校长上课最大的特点是每一节都是中英文双语授课,在研究生和留学生的课堂上甚至全部用英文授课。”

  杨宝峰说,这样的授课是要培养学生们的科研素质,一个不懂外语的科研工作者不能够很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如今,在他的倡导下,双语授课已在全校开展数年,并培养了一大批业务精良、成绩卓越以及紧跟国际前沿的医学人才。

责任编辑:张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