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4日讯 佳木斯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幅员辽阔、山川荟萃、地貌多姿。大自然用神来之笔为佳木斯描绘了一幅壮观、浓墨重彩的绚丽油画,赋予了佳木斯瑰丽的风光。三江平原沃野千里、耕地平坦、土质肥沃、集中连片,素有大农业、大湿地、大森林、大岛屿、大粮食之美称。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十分关怀和重视三江平原的开发和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照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强化农业基础地区建设、依靠科技兴农、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生产产业化、发展效益型农业,“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佳木斯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全国水稻示范、生产基地。
大粮食主要体现在佳木斯拥有亚洲最大的粮食储备库——富锦九0国家粮食储备库。
市属各县(市)是大豆生产区,大豆种植比例始终居各农作物之首。随着农业强市建设的发展,全市耕地面积逐年增加,2005年,大豆种植面积为830.01万亩,占全市粮食作物总面积的比例为62.3%。
水稻占全市种植比例第二位,是高产稳产作物,东北大米品质上佳、味美可口,即使在南方各省,东北大米也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主食。佳木斯地区水稻的发展与三江平原的地理、地质条件密不可分。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未开发前主体是三江湿地,“十年九涝”。三江平原开发后,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人员攻关,总结出“深松治内涝,洼地种水稻”的科学规律,劣势变优势,湿洼易涝地区成为发展水田的潜力和优势。1990年开始,全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引江水、河水和利用井水灌溉,不断扩大水田面积,培养优质高产品种,实现科学种田,使水稻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1990年,全市水稻面积为148.44万亩,1997年增长到168.15万亩,到2005年扩大到229.59万亩,16年间扩大了一倍多。
2005年,佳木斯市林业局所辖7个县(市)区林业局,31个国营林场,12个国有苗圃,79个基层林业工作站。到2005年,全市共完成造林147.57万亩,完成林业生态工程50.39万亩;共建各类经济林基地15万亩;培育苗木6135万亩,苗木产量1.25亿株;全市共完成森林抚育面积379.63万亩,完成木材生产42.02万立方米;全市播种药材5330亩等。本报记者商岩岩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