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稀罕事儿
搜 索
绥芬河农民30年收集3000件侵华日军罪证 自费筹建和平纪念馆
2015-08-24 14:20: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黄彬 付巍 郎艾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24日讯 (黄彬 记者 付巍 郎艾迪) 曹立明,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绥兴社区居民,绥芬河市和平纪念馆馆长。今年62岁他历时30年尝尽生活艰辛,收集日军侵华罪证3000余件,自费30万元筹建和平纪念馆。

俄罗斯客人在馆里留言。

红军和抗联战士在和平纪念馆参观。

  艰辛生活锤炼本质

  30年,在别人嘴里是说出来的一个数字,在曹立明的生活里,是备尝心酸的无数个细节,有些细节成为曹立明心中深深的愧疚和遗憾。

  1992年,曹立明开始到绥芬河、东宁等地大量积收集日军侵华罪证。大部分的时间,是妻子和孩子生活在当时穆棱的家中。妻子在家里扣了大棚,养了十多头猪,每天辛苦而忙碌。

  1995年12月冬天,已经三岁的女儿和妻子住在大棚里,没有电,用蜡烛照明,引起了火灾,将三岁女儿的脸整个烧坏。当时曹立明正奔波在收集罪证的路上,在共和水库因为大雪封山,曹立明半个月在山里出不来。孩子的脸被烧,曹立明妻子的兜里仅有一百元,东挪西凑借来了一千元,女儿只住了12天的医院就出院,无钱医治。

  现在,孩子已经二十多岁了,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了,可是因为脸上的疤痕,梳起了长长的刘海儿,力图将疤痕盖住。可盖不住妻子的怨气,每次妻子提起这件事都愤愤不平:不管家里,把钱花在收集日军侵华罪证上,孩子住院治病都借不来钱。为此,曹立明无数次留下了愧疚的泪水。这是一个父亲的难以更改的痛。可是,女儿十分懂事,理解他支持他,女儿知道父亲做的是让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的好事,凡事都为家里省钱,孩子们有的稍微好一点的东西她都没有。现在女儿上大学,不仅花钱十分节省,而且利用一切可以勤工俭学的机会为家里减轻负担,给学校的食堂卖饭,这样她可以免费吃饭了,还在网上学着开网店卖腰带。因为家里生活的拮据,女儿体会了更多的物质上的困境,而她的父亲是懂得大义的天下最好的父亲。

  自筹资金建立展馆

  为了收集证据证物,曹立明忍受了生活中难以忍受的一切,为了收集证据证物,曹立明千里追踪负重前行。

  一位朋友告诉他福建有侵华日军证物,他到那一看,可收集的证物越来越多,在这期间他又到了漳州市、东山县、石马镇,很多证物,让他惊喜,他收集到的有日军的防毒面具、有军毯、军装、文件资料东西一百多件。他带去的两千元不够,不能回家,又舍不得走,他就在当地打起工来,他给一家饭店打工包东北饺子,可以免费吃住。最后,家里给他寄了一千元路费,他返回的时候,要带很多证物,又没有钱托运,他把随身的衣服都扔掉,带着日军侵华证物回到了家。

  经过了十多年的收集和整理,曹立明2000年第一次开展,那一次是在绥阳边防一团。自从这次之后,观展者的反响是曹立明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无穷动力,曹立明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献出了整个身心。

  2000年7月,曹立明向绥芬河市市委市政府递交了建馆申请书,很快得到批复,市委、市政府责成相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建馆的公益用地政策划拨了专项用地,曹立明自筹资金建馆。2001年秋天,和平纪念馆在绥芬河天长山下找到了自己的家,曹立明建馆时特意写出了大大的条幅“为了孩子知道历史”,这是他对孩子的承诺,这是他对自己的承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呼吸和生命仍在,他都会坚持下去。

  建馆初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最难的事就是资金问题。2003年因为生计和种菜的需要,家里花三千五百元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2005年他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难得的证物,辗转求借无果,他一狠心将车卖了两千元,买下了侵华时期一位日本大学教授所著作的一本医书《微毒血清诊断学》,现在国家已经鉴定出来的国家一级文物就是731部队铅制血清瓶。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布展。

  感动于民为史留证

  2002年5月18日,受省委宣传部和文化厅的邀请,曹立明应邀参加全省在哈尔滨索菲亚广场举办的世界博物馆日展览活动。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黑龙江省省长抗联老战士陈雷同志题词“揭露日寇的侵华暴行,振奋中华民族的志气!”

  2004年8月15日,曹立明在绥芬河的旗镇街展览侵华日军罪证,前去看展览的人特别多,反响非常大,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激动地题词“绝不再当亡国奴”,附近一个小吃部的小老板免费给他送午餐和晚餐,半个月的展览中从未间断。之后,牡丹江军分区部队对曹立明进行了采访和报导。这次展览让曹立明力量倍增,他看到的是来自民众之中自发的力量,他知道他的豪情有那么多人伴行。

  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曹立明到哈尔滨的哈工大、哈理工、黑大、哈师大附中、哈三中等各院校展览,哈工大的一位南方学生一定要用自己的饭票给曹立明夫妇买饭。青年人的热情,让他体会到自己更应该将真实的历史展示给他们。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曹立明应黑龙江省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的邀请,参加电影《常隆基》影展在全国部分城市和地区进行公益性巡回展出。

  2012年,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同志到和平纪念馆题词“弘扬宣传抗联精神,功在千秋!”老人89岁高龄栽下纪念树,看了曹立明的居室和碗碟,看到曹立明吃的大米饭泡酱油,唏嘘不已!并嘱人态度坚决地留下五百元红包,以示她对清贫之中这份坚守的支援和爱护!

  曹立明办馆30年至今,中央电视台1、2、4、7、9等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北京青年报、各大网络媒体、杂志、等国家及部分省、市媒体争相报道。曹立明习惯了大米饭泡酱油的物质生活,让他欣慰的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日军侵华的罪行,人们越来越爱护国家的尊严,关心国家的强盛。

  立意高远奉献社会

  自己的展馆的面积不大,为让更多的人了解侵华日军的罪行,曹立明对全国各展馆进行了无偿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日军遗留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的军马刷、马嚼子、啤酒瓶等九件文物;给《侵华日军南京遇难者同胞大屠杀纪念馆》捐赠慰安妇相关史料8件;给《东北烈士纪念馆》捐赠抗联战士用的绑腿、皮靰鞡、马灯、各种炮弹100余件;给《731细菌部队纪念馆》捐赠子弹夹、高射炮、子弹等文物;给《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捐赠抗联修械锛子灯10件。累计向各纪念馆捐赠物品近300件,价值近10万元。

  从2000年春季开始举办爱国主义公益性展览以来,参观人数已达40万多人次(其中包括俄罗斯、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人士),国际友人参观后都盛赞中国农民了不起!

  如今,曹立明的和平纪念馆已经成为绥芬河人民心目中的爱国教育基地,通过各种媒介了解曹立明和他的纪念馆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接受精神的洗礼,接受爱国的教育。一份三十年的坚守,向社会证明了生命的价值,一种让人倍加敬畏的精神,成就了中国梦的隽永内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