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9月1日讯 探访十二烈士山前,报道团记者在宝清县抗联史研究专家李德龙的建议下,先来到了位于宝清西部三岔河林场东南2公里处的李炮营遗址。“‘李炮营’,既是东北抗联二路军总部的第三道哨卡,是十二烈士以死掩护的大部队转移集结地,也是宝清凉水泉子人李玉成的家。而十二烈士山战斗中幸存的八团一连战士李福胜,就是李玉成的大儿子。”当记者站在“李炮营”早已荒芜的炮台遗迹旁时,李德龙娓娓道出了来到李炮营的原因,他告诉记者,就在十二烈士山战斗后一周,李炮一家和赵子文、孙喜九与前来讨伐二路军总部的三百多名日伪兴安军又展开了一场血战,这就是著名的“李炮营阻击战”。
1895年生于辽宁省东沟县的李玉成,为人刚直,好打抱不平,绰号李炮。因打伤一名乡里恶霸子弟,携妻带子逃到宝清。李炮带着老伴和两个儿子钻进了深山老林,在兰棒山下大板石河山谷中修建了趟子房和庭院,并在院墙拐角修筑了两座炮台,从此这里被人称为“李炮营”。
1935年春,赵尚志的三军四师进入宝清境内,李炮一家开始接触到抗联队伍,李炮也决定举家加入抗联,李炮营成为保卫二路军总部后方机关、五军三师师部及后来的吉东省委、京石泉国际电台等重要部门密营东南侧进口的第三道卡子房。
1938年3月25日,一支三四百人的日伪“兴安军”讨伐队顺着十二烈士山战斗我方援军赶来的方向摸进了李炮营的防区,被东山顶上站岗的李炮14岁的小儿子李福全发现。此时主力大部队已顺利转移。李炮营内只剩李炮一家三口和碰巧来检查工作的总部留守部队指导员赵子文及通讯员孙喜九。情况紧急,李炮对赵、孙二人说:“快!进炮台,我别着(阻击)!”
敌人在李炮营门前的小河附近踩响了李炮下的炸子和地枪,院里的五人趁势火力全开,放倒了走在前面的三四个敌人。赵、孙二人冲了出去,孙喜九很快钻进草丛,可赵子文一冲出门便中弹倒地。小福全一个箭步窜出去想拽回赵指导员,却发现指导员已经牺牲了,他边还击边返身回屋时不幸被击中头部。李炮夫妻二人强忍丧子之痛,仍与敌军对垒两个小时。正当李炮要带着受重伤的老伴郭氏一起突围时,敌人用骑兵炮和手榴弹炸毁了李炮的炮楼,李炮家火光一片,郭氏不幸牺牲。逃脱跑到北山顶的李炮本可全身而退,可一想到如果放任敌人进沟,总部和后方医院、秘书处、修械所就全部岌岌可危。就立在岗顶举枪击倒了几名山下的日伪军,李炮边打边走,将日伪军引向与密营相反的小板石河子十二烈士山方向。跑离李炮营10多公里路后,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的李炮手举猎刀,被敌人包围在一棵大树下。凶残的敌人将李炮乱刀处死,又将遗体吊在树上焚烧泄愤。在这场战斗中李炮一个人击毙日伪军三十多人,五军三师留守部队在李炮营的北山坡向阳之处的白杨树下,埋葬了赵子文同志和李玉成老汉一家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