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佳木斯
搜 索
活跃在佳木斯的义勇军
2015-09-04 07:28:3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晔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9月4日讯 三江地区与俄罗斯毗邻,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三江人民在抗击沙俄侵略者的斗争中,就得到锻炼,具有反侵略斗争的光荣传统。“九一八”事变后,在李杜将军的领导组织下,各县建立了地方抗日自卫团武装,最著名的当属张锡侯和陈大凡。

  据佳木斯市市志主编富宏博介绍,张锡侯于1932年3月28日来桦川县接任县长,兼棱川金矿公司监理。当时,佳木斯虽然是桦川县的一个集镇,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工商业发展很快,人口逐年猛增,中小学教育齐备,已成为三江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作为东北边陲的重镇,必然是日本侵略者争夺的目标。因而,张锡侯重点在这里设防。

  日军从哈尔滨进占依兰,又从依兰直扑佳木斯。当时张锡侯主张在佳木斯就地抵抗。可是佳木斯的工商界势力很大,一些商绅、厂主们以市民安全为借口,坚决反对在佳木斯打仗。为减少城内损失,张锡侯派一部分兵力于佳木斯5公里之外御敌,自己则亲率自卫团顽强抗敌,坚持了一昼夜,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但在敌人飞机扫射、大炮轰炸下损失惨重。5月17日上午,日伪军开进佳木斯,佳木斯陷落。

  1932年6月间,张锡侯带领400多地方武装力量,从佳木斯来到集贤镇。日军从佳木斯派来了代表,并带来了名酒好烟等礼物并许以江防司令的官衔,对张锡侯进行劝降。当即被严词拒绝,不久日军从佳木斯向集贤镇袭来,由于这些地方武装力量非常薄弱,集贤镇最终被占领。

  1932年7月间,张锡侯的队伍异常艰难地转移到了远离松花江的宝清县。宝清一带的教员、学生,以及大批来自山东、河北闯关东的青壮年们,包括石匠、炮手、伐木工人和农民等踊跃地参加了抗日队伍。1932年冬,张锡侯转移到了黑龙江和松花江汇合点的三角地带,在这里他遇到了陈大凡。

  1933年绥滨县同时出现了两个县长,一个是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任命的陈大凡,另一个则是伪绥滨县公署汉奸县长叶宗远。1925年,19岁的陈大凡经人介绍来到黑龙江省呼海(呼兰、海伦)铁路局担任电报员。“九一八”事变后,陈大凡着手积极组织成立抗日救国会。1932年6月,马占山任命陈大凡到绥滨当县长。此时,跟随陈大凡来到绥滨要求参加抗日的青壮年越聚越多,到1933年初时他指挥的抗日队伍已发展扩充到1000余人。陈大凡立即树起武装抗日大旗,着手组建绥滨县人民自卫军,就在此时,桦川县县长张锡侯毅然率队前来聚义。

  1933年3月17日凌晨,200多名日伪军向人民自卫军阵地发起猛烈的攻击。当日伪军进入射程范围内时,陈大凡立即命令迫击炮、平射炮一齐猛烈开火,没等步兵交手,就把日伪军的进攻打退了。第二天,天刚拂晓,更加猛烈的阵地战开始了。日伪军多次向抗日军队的阵地发起猛烈的进攻,又都被自卫军打退,陈大凡站在前沿阵地,身先士卒,同日伪军交战,不幸身负重伤。这次保卫战终因寡不敌众阵地失守。

  6月初,张锡侯把队伍分成几个小分队,采取游击战术,打得敌人束手无策,损失惨重。日伪当局对这支队伍很害怕,派重兵封锁太平川南山,并进山搜查,自卫团与山外群众的联系被截断,越来越难以坚持。为保存实力、坚持战斗,张锡侯率队加入了饶河高玉山领导的国民救国军。不久,转入苏联境内休整。

  除了张锡侯和陈大凡,在佳木斯地区还活跃着武国臣、武国梁兄弟,以及高玉山领导的国民救国军,这些抗日武装的奋起反抗,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他们的名字永远铭记在佳木斯人民心中。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