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乔令老人佩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张天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阅兵仪式
刘义权老人敬军礼
东北网9月4日讯 9月3日,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千里之外的鹤城,经历过70年前那场艰苦卓绝战争的老兵们,无不为雄壮的阅兵式感染,为伟大祖国自豪。
于乔令:抗战精神永不能丢
3日一大早,90岁的抗战老同志、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于乔令就守候在自家的电视机旁边,等待观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盛况。当庄严的国歌和震撼的阅兵场面映入眼帘时,老人激动地说,咱们中国强大了,祖国真正强盛起来了。
在观看阅兵时,于乔令老人的手不时轻轻地抚摸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枚纪念章是几天前在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手中接过来的,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纪念章是对全国21万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的最高褒奖。
在看到抗战老同志方队通过长安街,接受亿万中华儿女的致敬与祝福的画面时,于乔令老人激动地向家人和记者说,抗战胜利70年了,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种礼遇不但是表彰抗战老兵老同志的历史功勋,彰显他们的荣誉地位,也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们一定不能忘记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要奋发图强把祖国建设的更强大。
尽管年事已高,但回忆起与日寇的斗争岁月,于乔令老人依然显得壮志满怀。1938年,老人作为儿童团团长承担放哨、送信等任务。在进入学校后,他还组织同学们演出反抗日寇、揭露汉奸的话剧,教唱抗战歌曲,四处张贴鼓励大家起来抗战的标语等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长期开展对日寇的地下反抗工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于乔令奋斗在为抗战前线输送人员和物资的战线上。谈及身边牺牲的战友和同志,老人眼含热泪地说,和平是无数英雄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在过上美好生活的同时,要倍加珍惜和平。作为那段苦难岁月的经历者,我要发挥余热,为鹤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不能丢,要一代代传下去,鼓舞后代为祖国奉献一切。
孔宪文:强大祖国我的骄傲
9时40分许,记者来到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松鹤家园,看望住在这里的八路军老战士孔宪文。今年88岁高龄的孔老在14岁时参加了沂蒙山的八路军游击队,与战友们在沂蒙山的保护下同日本侵略者战斗。
孔老说:“当年我们在战斗的时候用的都是土枪、土炮,虽然比日本鬼子的装备差很多,但是我们依然打赢了战争,把小鬼子们都赶跑了。今天,我看到咱们国家如此富强,咱们的部队如此强大,咱们的装备如此先进,我的心里实在太激动了。当年,我们是多么希望咱们部队的手中也有坦克和大炮啊,那时我们只能靠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方式获得武器。我虽然老了,但是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日本鬼子侵略时的罪行,今天咱们的国家强大了,再也没有人敢欺负咱们了。”
孔老的老伴崔兰英说:“老孔这几年记忆力不行了,但是最近特别惦记看阅兵。这不,上午都问我五回了,到底是不是今天阅兵,打从早晨起床就打开电视盯着,就怕错过了。”
张天斌:和平生活归功于党
9月3日对于八路军129师抗战老战士,现年89岁高龄的张天斌来说是个至关重要的日子,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2日晚老人几乎激动得一夜未眠,早晨天刚刚亮,老人就将许久未穿的军装拿了出来,还将爱不释手的军功章、纪念章都挨个儿细心地擦拭了一遍。老人说,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也要展示出自己最好的精神面貌。
当日10时,张天斌老人和他的3个女儿围坐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看着阅兵式。回忆起当年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想起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的老战友们,老人表情凝重,久久地陷入沉思。1945年2月份,一次与几位战士相识的机会,张天斌的一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饥寒交迫要靠讨饭生活,到成了由刘伯承担任师长的八路军129师的一名战士。同年6月,张天斌更是在战场上一人放倒4个日本鬼子。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天斌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淮海战役,6次负伤,腰部、后背、胳膊都曾中过枪。最严重的一处是一颗子弹从张天斌的左边脸颊射入贯穿右边脸颊。
张老说,今天的和平生活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也归功于那些曾为保卫祖国而付出生命的战士们,能看到抗战胜利70周年,能够看到当年的抗战英雄们接受检阅,我倍感自豪,我最大的心愿也完成了。
刘义权:再无战事世界和平
3日,记者来到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小分队战士刘义权家中,看到刘老已是一身整齐的戎装,庄重地坐在沙发上等待阅兵式的开始。刘老的女儿对记者说,老爷子十分期待今天的阅兵式,早晨六点就坐在电视机旁等待观看了。阅兵开始时,刘老正了正坐姿,表情肃穆。看着战士们整齐的方阵,以及随后而来的装备方阵,刘老说,我们打仗那时候都是土枪土炮,吃的是野菜山果,哪有像现在的飞机大炮这么先进,生活这么衣食无忧!
“中国啊,真的是强大了!想当年,三四天吃不上饭都是常事,我们在深山老林里边行军,饿了就打山兽、打狍子吃,没有山兽我们就吃野果,有的同志吃野核桃都中毒了!鬼子的飞机就在我们头顶上飞,一看他们的飞机来了,我们都赶紧躲到山洞里或趴在土坑里隐蔽。那时候咱们没有飞机,建国的时候部队里的飞机还是从苏联得到的。你看看现在,坦克飞机大炮咱们都能造,战士们也都精明强干。”刘老不禁感叹道:“只可惜,我的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们看不到这一幕了!”说着,刘老不禁擦了擦眼中的泪水。
“那些年,我们死了多少人?硝烟弥漫,民不聊生,在战争中,最受苦的就是那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所以在中国强大的今天,我希望能再无战事,世界和平。”刘老如是说。
谭金辰: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历史不能忘记,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作为解放枣庄的见证人,今年已经89岁高龄的谭金辰看到阅兵式难以掩饰心中的高兴。谭老早晨5点多钟就打开了电视机,一直关注着阅兵式,他还特地穿上了中山装,将平时舍不得拿出来的军功章也全部佩戴在胸前。谭老高兴地说:“参加检阅的部队都是英雄部队,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中国部队的优良传统,这是全国人民大团结,全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最好表现。”
谭金辰曾随部队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松泉峪阻击战等大大小小三十余次战斗,从泰来县工会主席岗位上退休后,为青少年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多达159场次,撰写革命传统教育讲稿50余万字,他把这次阅兵看成是对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我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但我还要继续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培养四有新人做出贡献,将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对得起党对我的培养。”
林燕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阅兵式上,抗战老兵乘车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得到了天安门城楼上各国领导人的关注,也让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林燕南感慨万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最怕的就是后人遗忘历史,遗忘落后就要挨打、涣散就要受欺的历史教训。”能够和家人一起观看阅兵式,自富区钢铁厂离休的林燕南更加感慨今天生活的美好,“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与当年相比,中国快速发展,一天比一天强大,百姓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还是要以史为鉴,不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伟大的抗战精神,要从中汲取更多的宝贵能量,助力中国圆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战士们在为祖国的强盛欣喜的同时,也期望年轻人能够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