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英雄后代扛起抗联精神大旗
2015-09-10 14:01:0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董新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9月10日讯 东北抗联14年艰苦卓绝的历史已经载入史册,今天的我们能够从一座座英雄纪念碑,一面面雕塑上感受英雄的气息;能够从教科书中了解英雄的故事;能够在全国各地的纪念馆里重温那个年代的战斗场面。而对于抗联后代来说,东北抗联与他们距离更近。教科书中的英雄人物是他们的先辈,纪念馆中的老物件有他们的贡献,很多有关东北抗联的史料他们参与编写,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让今天的人们更真切地了解那段烽火岁月。因为抗联情结,因为对父辈满怀敬仰与怀念,他们的生命中多了一面旗帜,穿越白山黑水,将抗联精神的大旗高高扬起。

  因为是抗联的后代,他们的人生比别人多了一种情结。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他们集结在一起,他们扛起东北抗联精神宣传的大旗,重走父辈们和英雄们战斗过的地方,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铭记父辈,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记者走近了几位抗联后代,通过他们的回忆,那些不被人熟知的英雄故事更加具体。

  历史回声

  听着父辈的故事长大

  抗联后代史纯艳是史化鹏的女儿,她告诉记者,她的父亲史化鹏1935年参加抗日游击队,当时才14岁,1937年进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三支队。由于他善于侦察,作战机智勇敢,不怕流血牺牲,在抗联中有“独胆英雄”和“铁孩子”的称号。在内蒙古阿荣旗至今还流传父亲马枪射敌酋的故事。在一次战斗中,他的马中弹倒地,他也被摔下来受伤。这时一个督战的日本军官,骑着马哇哇叫着举刀劈向他。生死关头,他嗖地从敌人马肚子底下滚过,顺过马枪,一枪将这个日本军官击毙。旁边的日本兵端着枪向他冲过来。他沉着镇定,纵身跳上敌人的战马,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在1939年的一次夜袭机场行动中,史化鹏大智大勇,立下大功,他因此也被誉为“独胆英雄”。1939年秋,他在伏击日伪军的战斗中腰部受伤,子弹头卡在肌肉里。当时没有麻药、消毒液和手术器具。首长为此十分着急。他却面无惧色,让首长用剃头刀子切开伤处,将他体内的子弹头取了出来。伤口没有缝合,只是敷些中药沫,进行简单包扎。过了十几天,伤就痊愈了。首长称赞他:“简直就是个铁孩子!”

  抗联后代张平的父亲是张凤岐。张平说,父亲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三师七团团长,是赵尚志带领他走上抗联道路的,解放后父亲很少和他说抗联时期的事,他都是从家中的书籍中了解父亲的。有一本1959年出版的小人书《一包子弹》讲的就是父亲的英雄事迹。小人书简介这样写道,张凤岐下山与地方抗日救国会取得联系,买几百发子弹,子弹买好后,不幸被敌人包围,他勇敢地冲出了重围,完成了任务。张平说,父亲曾经被日寇通缉,家中还留着当年报纸上的通缉令。

  抗联后代孙晓红是宋铁岩的孙女,宋铁岩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宋铁岩为国捐躯的时候年仅28岁。孙晓红说,爷爷牺牲的时候她的父亲才7岁,她的奶奶一辈子没有再嫁,小的时候便经常给她讲爷爷的事。虽然奶奶和爷爷共处的日子也就一年零三个月,但却影响了奶奶一生。

  无私奉献

  将东北抗联精神放大

  在各地建立的有关抗联的纪念馆中,其中很多展品由抗联后代无私捐赠。抗联后代田军的爷爷田秀山和安重根是拜把兄弟,一直支持抗日。他的两个姑姑田仲樵、田孟军共同缔造了名噪一时的“国际红色交通线”,这个荣誉是当年周保中将军亲自授予的。田仲樵是东北抗联14年中唯一的女中心县委书记。田军说,这些年来,很多有关抗联的纪念馆开馆时征集展品都会找到他,他也把父辈们留下的东西都捐的差不多了。他将姑姑留下来的当时使用的牛皮箱捐给了尚志,将铁箱捐给了穆棱市的一个个人投建的抗战纪念馆。虽然家里越来越空,但他觉得能够集小家的力量为宣传东北抗联做些事,是非常值得的。张平将父亲张凤岐使用过的腰带、绑腿和缴获的日军毛毯都捐了出去。他说,让更多的人看到那个年代的老物件也是一种传承。孙晓红将爷爷宋铁岩所作的《前进诗集》捐给了东北烈士纪念馆。张淑清和张淑华将母亲申连玉在抗联时期随身背着的手摇式缝纫机捐给了梧桐河,还将周总理签发的入籍证也捐赠给了一家纪念馆。抗联后代刘大滨的爷爷刘忠民是富锦第一任地下党县委书记,刘大滨将爷爷用过的大衣等物品捐赠给了富锦市抗战纪念馆……因为有抗联后代的无私捐赠,让东北抗联的传承更生动、更鲜活。

  扬起旗帜

  重走父辈战斗过的地方

  抗联老战士李敏将抗联后代联合起来,组成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第一小分队。多年来,李敏带领抗联后代重走抗联战斗过的地方,这些后代中很多已经是第三代人,当他们将东北抗联的旗帜在父辈们曾经的战迹地扬起时,心中的缅怀和崇敬更加强烈。

  东北抗联著名将领王明贵之子王晓江对记者说,父亲对他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在任何时候一定要服从党组织。父亲的心愿是每代人中都要出一个当兵的人,王晓江的儿子王瀚文为了完成爷爷的心愿,毅然选择了一身戎装。王晓江说,早些年,父亲抱着4岁的孙子王瀚文一起上电视拍摄电视节目。这些年,从他的哥哥王晓兵,到他的儿子王瀚文,不止一次的重走抗联路。

  采访中,张平和田军告诉记者,他们刚刚从赵尚志遇难地回来,还挖到了当年战斗中留下的子弹和子弹壳。他们重走七星峰,以凭吊和纪念先烈们。 他们的生活本是平凡的,他们彼此也曾是陌生的,因为有抗联后代这一标签,让他们的肩上多了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的责任,他们凝聚在一起,使彼此成为相互照应、相互鼓励的兄弟姐妹,携手并肩,寻访父辈们战斗过的地方,缔造与东北抗联特殊的情结。他们用他们的方式铭记历史,将家族史更深层次地融入东北抗联史。

责任编辑:田彦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