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9月10日讯 刚参加工作那年,第一次出差就是跟随抗联老战士李敏和抗联后代去穆棱,参加穆棱市当地一个个人投资建立的抗战纪念馆开馆活动。五个多小时的车程里,嗜睡的我完全没有打盹,在颠簸的途中和抗联后代们聊了许多。聊他们的父辈当年战斗时的情景,聊他们眼中的父亲母亲,聊他们记忆中的东北抗联……在抗联后代的讲述中,我了解到很多书本上看不到的片段,而那些书本上能看到的故事在他们的娓娓讲述中更具体、更鲜活。他们本是平凡的人,却因都是“抗联后代”这个身份而走在一起,他们说,抗联的红色记忆应该薪火相传。
那次活动中,李敏和抗联后代们身着抗联服装,高举东北抗联宣传队的旗帜,走过小桥和乡村,重走抗联路,沿途和当地的人们讲述着东北抗联的往事。那时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父辈携手抗日的情景。而在和平的年代中,历史没有被遗忘,传承仍然在继续,这些为父辈纪念,为历史纪念的抗联后代们再次携起手,成为战友,成为抗联宣传队,在抗联老区的土地上,执着前行。
每次与这些抗联后代接触,他们的生活也许有了变化,年岁也有了增长,有些人已经离开了人世,但这支队伍不变的主题依然是重走抗联路,传承东北抗联精神。记得有一次和抗联老战士李敏以及抗联后代们去内蒙古阿荣旗参加呼伦贝尔东北抗联纪念馆开馆仪式。一路上舟车劳顿,行程非常紧,虽然抗联后代中不乏身体不适的人,也有年迈的人,但他们都努力克服,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阿荣旗的活动行程中,几乎每天的活动都是从早晨5点钟开始,李敏和抗联后代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每天准时集合,整装出发。记得一天是去阿荣旗地区一个山里寻找烈士遇难地,道路泥泞难行。李敏对“战友们”说,当年你们的父辈和牺牲的烈士们战斗的条件比这要艰苦的多,就是爬我们也要爬上去。
今年,再次与抗联后代们取得联系,他们告诉我,除了年纪大了,生活没什么变化。还有些叔叔阿姨幽默地调侃,退休了,有更多的时间宣传东北抗联了。就这样,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奔走在宣传东北抗联精神的道路上,有的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再次加入到队伍中,他们就把接力棒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孙们。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传承的意义,抗联在他们心中已长成参天大树。 何其荣幸,作为当年的新闻小兵,因为那一年的相遇,与这些可亲可敬的老人成为朋友。我走进了李敏阿姨的小院,与李范五的儿子一起翻看他珍藏的老照片,逢年过节与那些叔叔阿姨相互问候……狭隘地说,他们都是我记者生涯珍贵的采访素材,而在内心深处,他们是值得我,值得我们每个人奉上敬意的红色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