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9月21日讯 负责“紫丁香二号”总体设计兼测控的哈工大航天学院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韦明川说:“成功那一刻,我有几秒钟的走神,突然想起刚起步时我们的梦想被人质疑,如今短短5年,它已经发射升空了!”20日,记者采访了这支40余名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平均年龄不到24周岁的“混搭梦之队”,倾听他们共同的“卫星梦”。
这不是天方夜谭
“爱做梦”的学生聚堆他们要自己造卫星
2009年考入哈工大不久,“爱做梦”的韦明川就加入了无线电俱乐部。
2009年12月15日,中国首颗业余无线电通信卫星“希望一号”发射成功让韦明川为之一振,他萌生了自己动手研制小卫星的梦想。他试探着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老师们告诉他:“别动摇,这是好事。”韦明川开始结识和他一样有着“卫星梦”的小伙伴:郭金生、俞阳、吴凡、夏开心、冯田雨、王骋、张天赫、苗悦、邱实、胡超然、张扬雨、米明恒、张冀鹞、龚肇沛、裴乐等,都是“紫丁香二号”的团队骨干。
八专业“混搭”造星
40多人开启“技术控”能追踪飞机可监测火灾
“团队凝聚了学校8个学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多人。”韦明川说:“我们梦想一致,感受相近:做卫星单打独斗肯定不行。”
“我们不是演习,是真刀真枪的战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尽量自己解决。”2014级硕士研究生吴凡如今是姿态控制系统负责人。
2014级硕士研究生夏开心负责星务软件,业余无线电俱乐部的米明恒、张冀鹞、胡超然、吴庭丞等几位同学负责地面站的管理和建设。大家在“真刀真枪”中迅速成长起来。
韦明川让电信学院2012级学生胡超然做“紫丁香一号”的天线。胡超然最后选定了钛镍合金材料,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胡超然设计的展开天线、双圆极化天线终于通过了各项试验考核,她顺理成章地成为“紫丁香二号”天线负责人。
计算机学院2013级张扬雨最大的爱好是编程。张扬雨负责的载荷可以在轨道上收集船舶和飞机定时发送的位置和速度等信息,再传回地面,借以掌握其行踪。载荷上携带的红外相机利用热红外信息,可反演温度、湿度和热惯量等地表参数,实现地物识别、极端天气与森林火灾的监控等,并可全天候工作,受到了肯定。
机会留给有梦想的人
“二号”率先飞天“一号”计划明年发射
“是QB50让我们凝聚出战斗力。”两颗卫星总体设计兼测控的韦明川说,QB50工程2010年提出,邀请全球高校参与,计划2016年底发射,是目前参与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微小卫星国际合作项目,也将是一次发射卫星最多的项目。
2011年夏,当韦明川和伙伴们为进展缓慢的小卫星计划苦恼时,看到学校参与QB50工程的消息,他难耐欣喜,第一时间找到学校该项目负责人王峰申请参与。2012年1月,在学校的指导和支持下,国内首个由学生亲自参与设计、研制、调试与应用的微纳卫星团队成立,“紫丁香一号”诞生了。
“紫丁香一号”研发时,国内某项目启动,高校学生自主研发的卫星有机会发射!2014年3月,哈工大纳卫星研发团队提交参与意向书,就是“紫丁香二号”。其发射比“紫丁香一号”更早,就出现了“二号”先于“一号”发射的情况。
有了这次经验,团队对“紫丁香一号”更有信心,他们坚信梦想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