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1日讯(记者 包海多)9月20日7时01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团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紫丁香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悉,该卫星是我国首颗由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

“紫丁香二号”研发团队部分成员。 东北网记者 包海多摄
今天上午,记者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见到了这只平均年龄24岁的“紫丁香二号”研发团队。队长韦明川,1991年生人,是哈工大航天学院博士一年级学生,在研发团队中负责项目总机设计及测控。成员中最年长的是1988年出生的郭金生,他在航天学院读博,负责项目结构和热控,团队中最年轻的是计算机学院的大三学生张扬雨,他是不择不扣的95后。
用韦明川的话说,团队有40余名学生,每一位都是很普通的人,只是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聚合在这个以航天科技为中心的大家庭中,各抒己见,各司其职而已。平日里,他们也会撸串子、看漫画、打CS,并不是学霸、奇葩或另类。

“紫丁香二号”研发团队负责人——韦明川。 东北网记者 包海多 摄
团队的组件要从2009年说起,2009年韦明川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不就就加入了学校的无线电俱乐部。同年12月15日,中国首颗业余无线电通信卫星“希望一号”发射成功,这个消息让韦明川振奋,他萌生了自己动手研制小卫星的梦想。带着这个想法开始实践的他,渐渐结识了一群和他一样有着“卫星梦”的小伙伴:郭金生、俞阳、吴凡、夏开心、冯田雨、王骋、张天赫、苗悦、邱实、胡超然、张扬雨、米明恒、张冀鹞、龚肇沛、裴乐等,当年的这些小伙伴后来都是“紫丁香二号”的团队骨干。
“我们团队以卫星技术研究所为依托,凝聚了学校航空宇航与科学技术、力学、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机械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热能工程等8个学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多人,是一支学科交叉的研制团队。通俗的说,我们是一直‘混搭’的梦之队。”团队成员虽然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经历不同、但梦想一致,感受相近:卫星是一项系统工程,单打独斗肯定不行。我们的团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能和大家一起携手并肩、共同奋斗,共同努力成就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是一种幸运,是多少大学生想都不敢想的人生经历。”项目副总指挥韦明川介绍。
“为了更好地发挥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背景的不同,同时结合卫星的研制需要,负责人将大家编排为不同的小组,包括总体、测控、姿控、电源、星务管理、通信、结构与热控、测试与地面站等。以学生为主的研制模式给了我们充分的发挥空间,大家自主学习、钻研攻关,激发和锻炼了迎难而上、不怕困难的意志力,而跨学科、跨专业的协作攻关也让我们在一起扬长避短”一说到团队韦明川脸上总是洋溢着掩不住的骄傲。
采访中韦明川没有提过研发中的困苦,总是笑意盈盈,自信的介绍着团队和团队成员。而项目副总指挥王峰教授说,每一个孩子都不容易,每一段成绩都是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每一个人背后都是一段故事。
为了同一个梦,一群优秀的年轻人凑到了一起,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时间、学业、事业,甚至是家人。
就拿韦明川来说,他是哈工大“第一专业”电信学院的本科生,本科毕业就有很好工作的他,放弃了好工作和本专业考研的机会,改考了航天学院的研究生,潜心研究让他的学分排名并不高。可今年5月,指导教师叫他从研究基地回校考试,他去了,回来才知道自己考博了,还考了第一。动手实践能力再一次挽救了他这个“不学习的学生”。
“我们不是演习,是真刀真枪的战斗;不是象征性参与,是全身心去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尽量自己解决,老师踩过的‘坑’我们也不能回避,即便不得已求助老师,有了之前的冥思苦想、反复实践,对专业技术的掌握也更加深入、透彻。”2014级硕士研究生吴凡如今是姿态控制系统负责人。
“每当程序不顺利时就在草稿纸上画几笔,我的画技有了提升的机会。”跟吴凡一起负责姿控的苗悦是位真正的才女——擅长绘画,喜欢古筝,写得一手好文章。2009年她进入外国语学院学习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为圆航天梦, 2014年她考入航天学院,并进入纳卫星团队,在团队中负责卫星轨道和姿态控制系统。她是团队中的美女学霸,每学年的各科学分成绩都在90分以上。苗悦自小学习的外语是俄语,产生航天兴趣后,她发现很多科研材料和著作都是英语,为了研究材料时消除这个代沟,她开始自学英语,考研时也毅然决定参加英语考试,并取得了86分的好成绩。
负责星务软件的夏开心是2014级硕士研究生。他在本科时就对硬件和程序特别感兴趣,也做过无人飞行器编队飞行等科技创新项目。今年年初“紫丁香2号”研发进入关键时刻,而他得知了家人病故的消息,他收起悲伤,掩藏消息,埋头工作到腊月二十八,才跟韦明川、郭金生等人最后一批“撤离”。大年初三刚过,又回到所里继续工作,走过了那段艰难岁月。夏开心也从刚开始遇到软件跑飞、死机等问题一筹莫展,到如今独当一面,在“真刀真枪”的卫星研制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
毕业了,“梦”还在。2014年毕业的冯田雨到浙江工作,但作为曾经的卫星电源分系统负责人,他下班后的时间多数都给了这两颗“紫丁香”,继续和团队伙伴们齐心协力搞研发。节假日,他经常跑回来协助大家。甚至当研发遇到瓶颈的时候,他干脆请假跑回来援助。“我们从来没觉得他已经毕业了,就当他出差了。”伙伴们经常这样调侃他。
为了保证研制工作平稳有序的持续进行,团队成员不定期通过无线电俱乐部,以招新、讲座、培训等形式,在全校低年级学生中选拔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进行梯度培养。电信学院2012级学生胡超然和计算机学院2013级学生张扬雨就是这样被韦明川“挖”出来的。
胡超然大一入学后就加入了无线电俱乐部。韦明川让她试着做做“紫丁香一号”的天线。天线的难度在于如何在体积与性能之间获得平衡,并满足工艺和结构要求。胡超然最后选定了钛镍合金材料,虽然加工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天线末端类似弹簧的结构更是不同寻常,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胡超然设计的展开天线、双圆极化天线终于通过了各项试验考核。因为表现突出,胡超然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紫丁香二号”天线负责人。
张扬雨最大的爱好是编程。大一时,在一次小卫星宣讲中,他结识了韦明川。在系列培训后,他成为坚持到最后的几个同学之一。被选入团队后,团队骨干大胆启用他“尝试”做载荷。张扬雨负责的载荷可以在轨道上收集船舶和飞机定时发送的位置和速度等信息,再传回地面,借以掌握其行踪。载荷上携带的红外相机利用热红外信息,可反演温度、湿度和热惯量等地表参数,实现地物识别、极端天气与森林火灾的监控等,并可全天候工作。
“紫丁香二号”发射成功的消息发布后,团队成员们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祝贺。很多同龄人发来短信:“你们把梦做上了天,牛!”“还有什么比支持学生发卫星的大学更酷?”有了这次的经验,团队成员们对“紫丁香一号”更有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有梦就大胆去做,终有实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