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佳木斯
搜 索
“老太太保洁队”呵护美丽不觉累
2015-09-22 15:58:03 来源:东北网-佳木斯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2日讯 山水成景,村庄成画,佳木斯汤原县香兰镇双河村的美丽就是一卷风景让人流连。呵护这份美丽的是一支平均年龄在65岁的“橙色队伍”,她们用扫帚做笔写下一个村的华丽长诗。她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老太太保洁队。

  最大72岁,最小58岁,别看她们年龄大,可爱村美村的热情丝毫不输年轻人,也正是这一点得到全村百姓的尊重与称赞。

  不要“打狼”要打样

  双河村原来什么样?

  “原来我们村环境、经济啥啥都是第一……倒数的。”64岁的保洁队长崔杰半调侃半认真地说。

  眼看着镇里其他村摘得省级文明村、市级文明村的荣誉,一向要强的崔杰心理不是个滋味,她盼着有一天自己村也变个样。

  当一个人的愿望变成人们的共同愿望时,梦终成真。

  镇领导帮着跑项目资金,从帮扶单位那里争取到40万元全部打到了村里,鼓励双河村按村民的意愿搞建设。村干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村民义务出工修路,“四姐妹”就是在一次次出工过程中结下了深厚感情。

  “那40万元俺们是一点没错花,每一分都花在了刀刃上。”崔杰回忆当时党员、村民代表召开大会研究钱怎么花,村怎么建的情形有些激动。“当时大家都特别高兴,在修边沟还是修暗沟的事上锵锵挺长时间。”

  第一条主路修好了,由3.5米拓宽为6.5米,封闭式地下涵管排水沟隔绝了生活污水,让小村空气变得清新。双河村也成为汤原县地下排污“第一村”,为其他村树起了样板。

  从“打狼”跃为第一是2014年,那一年崔杰久久盼望的事变成了现实。

  一样也不能差一个也不能少

  美丽乡村之风吹遍了汤原县的每个角落,修路让双河村名声大噪,今年他们怎么建,怎么美,在众人期待之列。

  年初,双河村建立长效机制让小村一直美下去的想法聚合了“四姐妹”。不久村里多了一道靓丽的橙色风景线。

  “领导给我们发了环卫制服,穿上这衣服我们干活更有劲了。”崔杰说。

  “我觉得比一街花都漂亮!”旁边一直没讲话的孙桂玲突然冒出一句,把大伙逗得哈哈大笑。

  四个人,两个人一组每天早上和晚间各清扫一遍卫生垃圾,确保每天都有人在村内道路上值班巡视。夏天为了避开高温,她们凌晨3点顶着星星就出门了。崔杰边扫路面工程车洒落的沙子边说:“我们村这条路过的车多,运石头运沙子车一过我们就得来扫。沙子不好清,扫几分钟胳膊就酸疼酸疼的。”这边扫,那边王凤琴提着水壶开始浇灌道路两侧的花草。

  春天补花苗的时候,为了省浇水的钱,“四姐妹”顶着大雨栽花。她们头脑中只想着就着雨水,花容易活,根本没想自己挨浇的事。“村里人说这几个老太太疯了,可我们觉得这样做值得。”王凤琴说。

  清理路障是一道关。石头堆、粪堆、木杆子,村民生活惯了,让谁挪谁都不愿意,有的人还故意找茬乱扔垃圾,那段时间“四姐妹”受了不少委屈,也多干了不少活。后来,她们用了点“策略”。找到有亲戚关系的作为第一户主攻思想工作,让他们自行清理。村民也是比着看,看第一家清了,觉得自己也耗不住了,紧跟着第二家、第三家……路障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张倒下掌控全局。

  “老太太保洁队”用扫帚让美丽一寸寸清晰。她们坚持的力量影响着村民,慢慢地大家的行为开始发生变化。孩子不乱扔垃圾开始动手捡垃圾,家家门前三包到位,村民逢人便夸村里美。82岁的刘凤婷老伴瘫痪在床,村里实行了“门前三包”,她年龄大,生活负担重不干活谁都能理解。可刘老太在自己小院挖了垃圾坑,门前的花比谁家开得都艳。记者问她为啥。她说:“保洁队的四个人不容易,起早贪黑为了村里环境好,咱不能给人添麻烦。”

  前几日,县里召开全县美丽乡村大会。镇里给了保洁队两个名额参会。“一个都不能少。”崔杰和姐妹们把关于美丽乡村的事看得很重,

  72岁的刘桂芝在保洁队里年龄最大,她把每天的工作当成是一种乐趣。“现在都职业病了,脱了工作服看见垃圾还忍不住去捡。只要我能干动我会一直干下去。”

  记者离开的时候,“四姐妹”正在清另一条街的路障,她们站在几米高的柴草垛上挥手告别。小村干净整洁,花香宜人的美丽同“四姐妹”的名字一起被印入脑海:崔姐、刘桂芝、孙桂玲、王凤琴。

责任编辑:田彦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