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4日讯 (记者 杨帆)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杰出青年……这样一系列耀眼的头衔都集合在一个33岁的产业工人身上,他就是中航工业哈飞的秦世俊。

秦世俊正在工作。资料图
1982年,秦世俊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航空报国”氛围的家庭里,父亲就是中航哈飞的一名工人,每当飞机呼啸而过时,父亲总是自豪地指着天空告诉他,那是爸爸亲手制造的飞机,而他也最喜欢听爸爸讲哈飞的故事。“我也要像爸爸一样,长大以后造飞机。”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播种在了秦世俊幼小的心头。1998年,在父亲的影响下,秦世俊报考了哈飞技校,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航空人做起了准备。
毕业后,秦世俊如愿进入哈飞,成为一名航空人。他先从普通铣床练起,熟练后,他转战数控机床,从零件装夹、机床操作等基础知识开始学起。为了尽快练好自己的技能,他总是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继续留在单位,向夜班师傅学习。入职不满一年,在哈尔滨市数控工人技术比武中,他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晋升为高级工。2004年,在全国同工种技能比武中,秦世俊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哈尔滨市第一名和黑龙江省第四名的好成绩,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拿到通往全国赛场的“入场券”。大赛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可公司的生产任务却进入攻坚阶段,权衡过后他毅然放弃比赛,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对于这样的选择,秦世俊毫不后悔:“大赛给了我历练和成长,但我肩负的责任更重要。也许在别人眼里,哈飞就是一个企业,但在我眼中,这里是我的根、我的魂、我的家,我的本事和成绩是哈飞给我的,在它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坚守岗位。”此后的7年时间,他没有再参加任何比赛,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公司的科研生产中。
多少个攻坚克难的夜晚,秦世俊不眠不休。长长的轴体需要与机床平行装夹,一端固定住了,另一端就会产生倾斜。为了解决零件的装夹问题,他研制出了一套可分解的抱胎夹紧工装。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他把试验安排在夜里12点以后,经常一干一个通宵。经过3天近20多次的改进,这套工装终于在轴体的中间位置形成了有效支撑,保证了加工精度,并将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创新已经成为秦世俊的思维习惯,14年来他实现技术创新、小改小革600余项,创经济效益480余万元。围绕飞机起落架和旋翼零部件科研生产任务,2014年秦世俊劳模工作室全年完成攻关课题15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现小改小革30多项,创经济效益67.75万元。工作室赢得了全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航工业总工会、中航工业哈飞5个级别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