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9月28日讯 “快速反应,有效救治。”这是120急救的宗旨,也是国际急救领域共同致力的目标。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哈尔滨市急救中心多方探索,建立了“互联网+医疗急救”的模式,与省城各大医院建立无缝连接系统和机制,急救患者直达专科,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最适合救治的医院,获得最有效的救治。
120与医院专科无缝连接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在120急救中心体现得最直接。每分每秒的抢回和失去,都关乎一个生命的去留。近日,记者在哈尔滨市120急救中心省医院分中心跟随急救车,深深地感受到了急救生命的效率。
9月14日22时42分,省医院分中心报警台铃声响起,120指挥中心指令,罗马公园小区一老人突发心脏病急需救治。接到任务单后急救车立即奔赴现场,途中与家属电话沟通,了解病情。十分钟到达患者家中。患者胸痛、呼吸困难、生命垂危。急救医生纪伟英立即给患者吸氧,检查心电图显示,患者有严重的冠脉堵塞和较大面积的心肌坏死,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纪伟英立即给患者注入静脉抢救药物,口服阿司匹林300mg。将患者抬上急救车后,护士为患者戴上氧气和心电监护仪。医生与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微信救治平台联系,告知患者病情,并用手机实时传送心电图像及监护仪监护生命体征情况给互联网微信平台。医大二院胸痛中心值班医生回复信息:判断准确,已做好接诊准备。同时,医生向家属告知病情,与家属沟通顺畅,家属知情同意。急救车疾驰赶往医大二院。23时28分,患者平安送达医院胸痛中心抢救室。
在120急救车直达医院专科抢救问题上,哈尔滨市120急救中心医务科长姜国林说:“优化急救流程,120急救中心与医院专科合作,救治无缝对接,缩短患者自发病到接受有效治疗的急救时间。在整个院前抢救时间上能够省5-10分钟,这对患心梗、脑梗等患者是黄金时间。”姜国林告诉记者,当前,这类疾病的死亡率在美国为10%,而哈尔滨市通过建设互联网急救平台系统后,急救患者可以直达医院专科,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其死亡率已降低到1.1%。
据120统计,自2014年11月20日合作直达专科开始至今年8月31日,直达专科送到哈医大一、二院和省二院的近400名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
急诊室前移缩短救治时间
心脏病、脑血管病引发的心肌梗死、脑梗等疾病都是短时间内致命的疾病,尤其心肌梗死,由于其死亡率、致残率高,被公认为影响百姓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第一杀手,是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哈尔滨市急救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120急救的患者中有生命危险的是心脑血管疾病,这类病发生的快,危险性高,如果抢救不及时,要么死亡,要么抢救过来后留下严重后遗症。120急救的时间已经很短:接到指令1分钟内出车,在6公里的急救半径里,10分钟内到达。以往,急救医生都是送到就近的医院抢救。然而,一旦接诊的医院急救专业能力不够,还需要二次转院,120抢回来的时间被白白浪费掉了。
为此,120急救中心针对心肌梗塞、脑梗、中毒等最危险的疾病,遍访省城各大医院。最后确定医大一院、二院的胸痛中心和省二院中毒抢救中心是最专业的。2014年11月,急救中心与哈医大一院和二院及省二院合作建立了直达专科系统:利用互联网信息实时传递优势,建立急救微信群,通过互联网,让120急救车作为医院的急诊室,医院的专科医生随时指导急救医生现场急救,并在医院做好抢救准备,急救车直接把患者送到专科的重症监护室。
“我们通过微信平台实时看到患者的心电图和脉搏状况,判断是心梗、脑梗还是肺栓塞,在车上就启动了治疗,我们指导急救医生给患者通血管、溶栓等治疗,而我们在医院已做好了一切准备。我们8月份就做了89例这类急诊手术,效果特别好。国际上这类救治时间一般在90分钟,我们现在用时47分钟,很多患者因此得救。”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副主任李爽高兴地说。
李爽告诉记者,抢出时间的是120急救人员。首先他们及时赶到,病情判断准确,然后及时用药。和患者家属沟通,获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同意更需要时间。这项工作在急救车上就完成了。
哈尔滨市急救中心主任魏彤告诉记者,现在,哈尔滨市急救中心正在就另一个高危险疾病——脑卒中与哈医大一院、哈尔滨市二院脑卒中中心合作,就交通事故创伤与哈尔滨市一院合作,建立更多直达专科系统,让患者得到最及时和最有效率的救治。让120成为更多医院的急诊室,就会有更多的患者获救。
完善系统保障急救高效率
提高急救时间和效率,关键是软硬件建设到位。
据了解,哈尔滨市120急救中心在全市布有13个分中心,都以方圆半径6公里来设置,以实现10分钟内全到达的目标。每个分中心有3台急救车,两台运营,一台备用。目前,120中心的车辆都装有GPS定位系统,每辆车所处的运营状况,在急救指挥平台上一目了然。车辆工作分运送病人、赶往抢救地点、空驶3种状况。120中心统一接收求救,根据求救者位置分派最近的急救车前往抢救。
魏彤告诉记者,现在120急救车实行轻重缓急分类管理,转运车辆和急救车辆分开管理。时间可缓的转运需求者要提前登记,排队等待安排急救车。需急救的患者可以得到及时派车。这样一来,急救车辆的利用率很高,保证了急救的效率。
急救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急救医生的现场判断、处置及与医院医生的配合程度。而这些,都与120中心的大力培训分不开。
据魏彤介绍,120急救中心遍邀省城各大医院医生,开设急救病例分析培训课堂,对急救病例进行复盘分析、讨论,找出急救环节中医生判断和处置是否得当,最合适的处置应是如何。凡是不当班的急救医生都来参加学习讨论。由于是真实的病例,每个急救医生都很感兴趣,听专家讲解医生的判断和处置好在哪,不当在哪,最合适的处置措施是什么。急救医生经过这样的培训,在以后的急救中判断和处置能力日益提高。
同时,120急救中心还建设了东北三省唯一的3大培训基地:高级生命支持体系、心血管病支持体系和国际创伤培训基地。国际创伤基地是与香港圣约翰医院合作建设的。这些培训基地让120急救医生获得了系统的培训,了解到国际最先进的急救知识并用于急救实践,让更多的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