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文在发言中说,战争伴随着人类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它是人类重要的共同记忆。尽管每一次战争都可以找到充足的、甚至辉煌的理由,但它带给人类的记忆既有胜利与光荣,更有痛苦与悲伤。人们总是愿意忘记那些使自己痛苦悲伤的记忆,然而除了史书,文学却把战争这份我们绝不该忘记的记忆最鲜活、最生动、最真实地保存下来。这份记忆迫使我们思考:人类为什么要战争,怎样才能避免战争,避免掠夺和杀戮。我认为,这是文学记忆战争的最重要的意义。
我这个年龄的人没有经历过战争,我所有关于战争的记忆都是从文学作品中来的。当我读《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青年近卫军》等伟大的俄苏文学作品时,我为俄罗斯民族深沉的爱国精神和高贵的英雄气概深深感动,我也为战争给俄罗斯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和深重痛苦感到深切的悲伤。我们中华民族在过去一百多年历史中同样有许多战争的苦难记忆。当俄罗斯在进行伟大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时候,中华民族也正在进行伟大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我们两个国家的人民共同感受过保卫祖国领土的崇高与神圣,也共同经历过战争的不幸与怆痛。

文学如何记忆战争,这也是我思考的问题。俄罗斯文学反映二战的作品中,既有大量关于英雄主义的颂歌,更有像《一个人的遭遇》这样的深刻控诉战争罪行、揭露战争对美好人生的毁灭、赞美普通人对爱和生命永恒追求的佳作。
中国的文学传统同样有着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从古代诗人屈原、杜甫,到现代的鲁迅,他们都有着对时代的勇敢担当。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中,许多优秀的作家,既在写作,也在战斗。他们用枪和笔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记忆。
战争是人类最深重的苦难,但人类的苦难不仅仅只有战争。中俄文学有着共同的优秀传统,就是不回避对苦难的记忆,以及对人民战胜苦难的不屈不挠精神的歌颂。不论文学如何流派纷呈,如何主义林立,对人的命运的关切、对社会的真实关注,是永恒的文学主题。
在此,我祈愿世界和平,祈愿已有的文学中的战争永远只是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