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罗诺夫在发言中讲述了几个两国人民间交往的故事。他说,中俄两国关系对我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时中国那边塔吊的探照灯都会照进我的卧室里,因为我就住在阿穆尔河岸边,也就是黑龙江的江边。

当年,我的先人们在移民远东的途中,就结识了中国人。事情是这样的:先人们带着他们的马和牛,乘筏子沿黑龙江前行时,总有中国人划着船靠近他们,要和他们做买卖。
我的先人们对中国人说:“我们不是商人,我们是农民。就是想和你们做买卖,也得先种出粮食,有种子才行啊。我们现在真没啥可卖的。”可中国人对他们说,没东西卖也可以做买卖。
就这样,我的先人们开始做买卖了。
后来中国人开始建设海兰泡,俄罗斯人开始建设哈尔滨。俄罗斯商人秋林在海兰泡和哈尔滨分别开了商店。这期间,海兰泡对岸逐渐形成了小村落,这小村子也就是如今的黑河,当时的区政府搬到了贸易繁荣的瑷珲。
当时的边境基本是开放的,边境线仅仅标在地图上而已。两岸居民不需要任何手续就可以过江进行贸易。而这一切的繁荣景象止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之后断断续续允许过境一段时间。那时候人们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自由过境促进了河两岸城市的蓬勃发展。
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俄罗斯出版了俄汉双语的相关主题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黑龙江和阿穆尔州作家的作品。在这部小说集中,无论是中国朋友或是俄罗斯朋友,都可以读到关于中俄两国人民共同抗日的故事,读到俄罗斯人民帮助中国人民摆脱日本桎梏的故事。齐齐哈尔大学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延龄,也就是今天正在出席我们这次交流会议的李延龄教授负责小说集的中文部分。
黑龙江省和阿穆尔州的跨江大桥即将建成,而我们则正在建设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桥梁,文学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