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强化生态保护 建设美丽龙江
2015-10-08 14:57:2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0月8日讯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省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从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程、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等多个方面,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和《“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14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升至46.14%,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133.36平方公里,共治理“三化”草原8.96万公顷,防治草原鼠虫害18万公顷。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248个,其中国家级36个,省级85个,总面积760万公顷。全省有51个县(市、区)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文明之城现代宜居之地

  ——大庆市率先步入省级生态市

  大庆,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萎缩和生态恶化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早在二十世纪末,大庆市委、市政府就确立了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加速城市生态化转型,谋求城市可持续发展。

  2001年8月,大庆市成为全国内陆首家环保模范城市。2002年,大庆明确提出,力争用15年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大庆的生态市建设,历经启动阶段(2001年—2005年)、推进阶段(2006年—2010年),进入完善阶段(2011—2015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生态产业健康发展、自然生态有效保护、环境功能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创模”工作两次通过复检,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光荣称号。

  “十二五”以来,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深融入大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生态保护

  西北风口,地处大庆西北部、五大沙地和两大荒坡之上,长90公里、宽20公里。

  2002年,32户、109口杜尔伯特程地房子村民,面对潮水般奔涌而来的沙海,含着眼泪背井离乡、举村搬迁。面对这痛心的生态“癌变”,大庆市开始了长达10年的“堵西北风口”大会战,植树57.6万亩,筑起长140公里、宽10至30公里的生态屏障,昔日“沙进人退”的“西北风口”,变成风景如画的“西北绿洲”。

  2005年起,大庆的草原全部禁牧,累计治理“三化”草原115万亩,畜禽养殖实行“三进三退”、人畜分离,草原生态持续改善。

  64万公顷湿地,被誉为大庆的“城市之肾”。

  为了保护好这珍贵资源,大庆经过科学考察、总体规划、生态修复,建成5000多公顷的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同时,对黎明河及滨州湖等40多个湖泊实施综合治理,昔日臭水泡变成风景秀丽的生态公园。此外,大庆先后建立肇源沿江湿地、东兴草原等16个自然保护区、5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7.8%。

  生态城乡

  地企共建,城乡同标,这是大庆生态环保工作的成功实践。

  大庆油田,184座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296万立方米,每年4亿吨含油污水零排放;14座油田伴生气回收处理装置,年回收油田伴生气20亿立方米。

  主要石化、炼油企业实现含油、化工污水再处理和深度回用,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百区改造、百园建设、百湖治理工程逐年推进,植树、复草、治水、净气、降噪“五大工程”持续深化,惠民利民、效果显著。

  1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污泥处理厂、1座医疗废物处理厂、8座生活垃圾处理场、32座垃圾中转站相继建成,环境功能逐步增强。

  城区年均义务植树1000万株,农村年均人工造林15万亩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

  全面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十二五”以来减排化学需氧量18055吨、氨氮1209吨、二氧化硫20687吨、氮氧化物4562吨。

  让胡路区、杜尔伯特县率先创建全省首个生态区、生态县,并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区标准。萨尔图、龙凤区、肇源县、林甸县、大同区相继建成省级生态县区,创建比例达77.8%。

  生态经济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始终是大庆发展的主流,石油为基础,石化为主导,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服务业为支柱的“1+5”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作为传统能源城市的大庆,发展新能源对传统经济的承接与升级具有战略意义。

  已获核准风电场项目29个、建成15个、在建14个,全部建成投产后,总装机容量可达170万千瓦。

  开发地热井112口,地热资源在温泉洗浴、种植、养殖和旅游等多领域得到应用。

  建成大型沼气工程14处、中小型沼气工程87座、户用沼气池近2.8万个,年供气200多万立方米。

  太阳能热水器、交通信号灯、路灯和日光温室广泛使用,高新区建成装机9.91兆瓦的金太阳光伏发电示范工程。

  2014年大庆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70亿元,成为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伊春市创建省级生态市成效显著

  近年来,伊春市全面开展“绿色伊春、生态伊春、文明伊春”建设,历经14年的艰苦努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获得联合国有关组织授予“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等称号,获得国家授予“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中国生态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2012年被国家列为全国8个低碳宏观战略研究案例之一,2014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创建新能源示范市。

  伊春作为国家重点国有林区,林业施业区划面积4万平方公里,占黑龙江省森林总面积的44.6%。境内森林每年可吸纳二氧化碳2430万吨,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达1.57万个,最高达5万个以上,为大都市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全市河流702条,总蓄水量102亿立方米。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天然红松原始林群落。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与风景旅游区南北均有分布。是一座依山傍水的林业资源型城市,被誉为“祖国林都”、“红松故乡”“绿色伊春”。

  伊春市委、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工作确立为发展之基和立市之本,在宏观布局上,充分利用好伊春的生态优势,坚持“一个优先”(生态优先),实施“两大战略”(生态立市战略、产业兴市战略),执行“四个不上”(在招商引资项目选择上,高污染、破坏环境的项目不上;粗加工、低附加值项目不上;不符合伊春市产业发展导向项目不上;高耗能、高消耗资源项目不上),紧紧围绕省委确定的“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发展规划,“加强生态保护和产业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推动“生态持续改善、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

  该市将“保护生态作为伊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以到2020年实现“恢复并增强小兴安岭生态功能,维护祖国北方生态屏障,让红松故乡再现绿色生机与生物繁荣,还祖国、还世界一个生态良好的小兴安岭”为目标,编制完成了《伊春市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伊春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纲要》,采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并重的措施,实现了由过去保护点状生态环境与单一物种、一方参与,向区域与系统保护、多方参与的转变。2012-2014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中,伊春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三年均为优秀,居全省四个优秀地市之一。

  多年来,伊春市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恪守“三个决不”原则,加大力度推进“严管林”,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严管林”、“禁伐红松等小兴安岭珍稀树种”、实施生态移民和烧柴改革,申请全面停止主伐、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开展“大造林”行动等重大举措,到2008年底,累计减少红松商品材产量200万立方米,减少天然红松林蓄积消耗310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由1998年的2.21亿立方米增加为现在的2.72亿立方米,增加了0.51亿立方米,历史性地实现了森林资源年净增700万立方米的良性循环。有林地面积由255.6万公顷增加到目前的297.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74.9%提高到2014年的84.4%。

  以天然林保护和珍稀濒危生物、生态系统保护为重点,采用“近分远封”的方法,实施生态移民,撤并林场所55个。持续增加各类受保护区域比例,截至2014年,全市建立自然保护区21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22个、国家地质公园5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1个、水源地保护区28个、封山育林面积5180平方公里,全市受保护地区总面积为15556.41平方公里,占辖区面积47.48%。

  该市还将企业生产减排和森林生态保护融合起来,成立了伊春市碳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碳汇专项基金执行委员会、碳汇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对伊春境内的生态价值进行了量化评估,为今后考量生态建设成果和实施碳汇交易奠定了基础。

  资料显示,伊春市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和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天数为360天,达标率98.6%;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7.91平方米,区域环境噪声的平均值55.9分贝,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4.4分贝,达到国家标准;辐射环境安全受控。实现了过去单纯注重城市建设,到现在系统提升城乡生态功能的转变。

  截止到2014年,全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区8个,占全市县、区总数的58.82%;国家级生态乡镇达到4个、省级生态乡镇13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89%;市级以上生态村155个,占全市村屯总数的76%;市级以上生态林场(所)126个,占全市林场所总数的75%。


  青山绿水天天都是APEC蓝

  ——大兴安岭扎实推进省级生态区建设

  过去,8万里兴安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一“伐”五十年,林区森林质量严重下降,生态功能不断弱化。

  今天,8万里兴安为国家提供生态产品,青山绿水,碳汇储备,大兴安岭天天都是APEC蓝。

  这样的转型引发更大的蝴蝶效应,也势必带来林区经济社会全方位的蓬勃发展。

  以森林管育为重点

  全力打造持续巩固的生态安全格局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坚持推进依法治林,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划定生态红线,加大对林地使用的执法检查力度,开展资源监测调查,准确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动态变化,森林资源实现了活立木总蓄积、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三个增长”,大兴安岭地区成为我省第一个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试点示范单位。

  据最新资源数据显示,2014年,全区活立木总蓄积较上一年度增加740.5万立方米,达到5.6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增加了4.16万公顷,达到683.6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了0.49个百分点,达到81.86%。

  全面落实二期“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严格落实停伐政策,狠抓规范化管理,积极完成森林资源培育任务。2014年,275.9万亩森林抚育任务全部完成;补植补造19万亩全部完成;1.8万亩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建设已设立7种模式11个类型;地方三县荒山荒地造林3000亩,封山育林6.5万亩全部完成。

  大兴安岭地区形成了多元化的生态创建网络格局。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区共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8个、生态村7个、生态林场2个;建成省级生态县3个(达到100%)、省级生态区2个(达到50%)、省级生态乡镇35个(达到100%)、省级生态林业局3个(达到60%)、省级生态村73个(达到91.25%)、省级生态林场(所)41个(达到78.85%),“系列”生态创建活动成果喜人,创建命名成功率在全省第一。

  以经济转型为核心

  全力打造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格局

  2014年,全区绿色食品实现产值34.8亿元,完成计划的100.2%;全区林下经济实现产值35.7亿元,完成计划的102%;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完成1.8万公顷,人工蓝莓种植1.03万亩;食用菌菌包完成3.17亿袋,其中黑木耳2.7亿袋。蓝莓产业稳步发展,2014年,蓝莓产业实现产值6.6亿元。

  根据各生态旅游区的特点,确定生态资源的特色、保护范围和市场定位,合理规划、精心推出生态旅游产品。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了找北探源、森林避暑、湿地观光、冰雪体验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贯通全区的精品旅游环线初步形成。


  以宜居宜业为方向

  全力打造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格局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镇服务功能。2014年全区完成22项“三供两治”项目。城镇燃气普及率达77.1%,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76.2%。

  2014年,全区已栽植各类苗木806.3万株,新增绿地面积155.6万平方米。目前,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45%、42.1%和28.5平方米。

  城乡清洁工程做到常态化管理。2014年,全区共出动人员56.3万人(次),出动车辆28.3万台(次),清理垃圾79.3万立方米,裸土治理14.5万平方米。

  强化环境监测服务,较好完成环境监测任务。去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城镇空气质量监测,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为353天(省目标315天),轻度污染天气12天。新增了PM2.5、一氧化碳、臭氧三个参数和城市能见度的测定,实现光纤联网、实时数据传输。完成了生态遥感解译工作、监测报告及核查,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在全省质量第一。

  以文明理念为引领

  全力打造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格局

  培育生态文化艺术。确立了打造森林文化、北极文化、冰雪文化、民族文化、管乐文化“五大生态文化品牌”。大兴安岭管乐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大兴安岭管乐文化被文化部授予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项——群星奖。大兴安岭版画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推进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资金支持,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向上争取到49个品牌文化活动项目,争取到位资金342万元。向上争取全民健身资助项目36个,争取资金585万元。


  整村推进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探索者”

  ——记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姚宏亮

  2015年,环保部生态司赴延寿县专门考察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创建情况,对该县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情况和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有机水稻种植情况给予充分肯定。

  延寿农民姚宏亮开始钻研覆膜有机稻是在2007年。有机水稻覆膜栽培是多少代农业科技者不懈的追求,是水稻种植实现增产增收的最佳途径。姚宏亮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把技术重点放在水田不使用农药除草的关键问题上,从根本上解决了草荒问题。膜的温室效应提高了地温,增强了土壤中微生物活性,解决了有机肥肥力不如化肥肥力强的问题;积温增加促进了水稻生长分蘖,解决了“高产、晚熟”优质品种的贪青问题;通过覆膜减少了水分蒸发,浅灌可节水30%多,缓解了水田用水不足的问题。覆膜有机稻种植由于地膜膜面紧贴泥面,通过断氧、吸湿、强光曝晒、高温焖蒸收到除草和杀虫双重效果。

  刚开始姚宏亮采用人工在稻田铺膜,虽然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种植面积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也不是太明显。2009年姚宏亮发明了水稻覆膜机,一年后又发明了覆膜插秧机,实现了覆膜插秧全程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功效20倍以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周边农户开始对姚宏亮刮目相看,心悦诚服地竖起了大拇指。

  经国家农业部谷物检测中心和黑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完全符合有机食品稻米标准。这项新技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用户。姚宏亮的有机水稻被国家认定为有机食品水稻,他的合作社注册了“覆膜田”牌商标,“覆膜田”牌有机稻米产品经农业部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检测完全符合有机稻米标准,有机水稻覆膜栽培技术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覆膜田”牌有机大米远销省内外,供不应求,“覆膜田”牌商标被评为哈尔滨市著名商标。2014年种植有机水稻12000亩,成为黑龙江省有机食品水稻的第一种植大户。

  如今,姚宏亮的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走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生产、特色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合作之路,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八统一”经营服务模式,社员发展到323人,效益实现了最大化。入社土地25000亩,带动农户数1060户,种植有机水稻5000亩,订单生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20000亩,年产优质有机稻300万公斤,总产值达3600多万元,户均增收3万多元。姚宏亮2011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农民创业之星”,“哈尔滨市新一代创业人标兵”,2012年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和黑龙江省劳动模范,2013年信合稻米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社。

  2014年在上海农艺博览会、黑龙江绿色食品周、哈市首届农博会上,“覆膜田”有机米一炮打响,备受青睐,最高每公斤米卖到了39.6元,一家厦门的公司当场签下了购买一千吨的协议。

  2011年姚宏亮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售粮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的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获得哈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哈市名牌产品、先进水稻生产合作社等荣誉称号。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