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生活资讯  >  天气出行
搜 索
[编辑推荐]秋季忽冷忽热易患病 小编教你来防范
2015-10-11 21:59:50 来源:东北网综合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连续的几个阴雨天让冰城的小伙伴们感觉又冷又潮。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虽然温度下降,但经过11日的阵雨天之后,冰城就要放晴了。

  进入寒露之后,冰城天气的特点就是阴冷阴冷的。好在11日的阵雨天过后,冰城将迎来晴天,但温度下降,12日最低气温达到-1℃,早起遛弯的市民要注意积水处是不是结了薄冰。最近天气冷飕飕,外出的小伙伴们要适当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如果你认为冰城马上就要进入寒冬模式,那就大错特错了。据说周四最高气温会重新回到20度。天气变化极易导致疾病高发,针对这种情况小编整理了一些应对换季疾病防治的小贴士希望能帮助大家远离病患的侵袭。


 

  一场秋雨一场凉,进入秋天,气温逐渐走低,很多人都提到了“春捂秋冻”。“秋冻”一定要把握好尺度,目前“秋燥”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气温下降的时候不要盲目地增加衣服,循序渐进比较好。俗话说“七分饱三分寒”,这个非常有道理,太过于保暖反而会有伤机体对外界的免疫功能。

  “耐寒锻炼”很重要,冷水洗鼻,温水洗澡以及在运动前多做一些热身活动都是预防疾病的好方法。“秋冻”不仅是局限在穿衣上,适当锻炼增强体质,能帮助人体的抗御机能更加稳固,有助于预防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特别提醒家长不需要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适度的温度和空气刺激可以增加儿童抵抗力,冷了时加,热了时减即可。不过,慢性疾病人群不宜进行“秋冻”,他们本身呼吸道的防御能力较差,容易受气候季节温差的影响,从而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状。

  秋季也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节,以鼻炎和哮喘类疾病最为常见和突出。秋季空气中过敏物质较多,加之冷空气频繁,对患有过敏性疾病的人来说,秋季是个非常煎熬的季节。过敏性患者首先要根据自身情况,查清楚过敏原,进而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外出可选择佩戴口罩或是使用药物。


  时下不少家长都认为“春捂秋冻”能增强孩子体质,对此医学专家提醒道,秋冬天虽然是耐寒训练的好时机,但“秋冻”也不应盲目进行,尤其是小孩。

  中医上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因为秋冬天是阴长阳消的季节,所以要养阴为主。同时,秋冬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因此养生应以养肺为主。此时进行所谓的“秋冻”锻炼,不仅能提高人体抗病和抗寒能力,还能对呼吸系统疾病起到预防作用。在初秋时节,暑热未消,气温较高,可以不必过早给孩子添加衣服;但到了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这时穿衣就要有所控制,适当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穿衣过多出汗,伤阴耗气;而到了晚秋,秋冬交接,则更多强调的是防寒保暖。

  因此,除了年老体弱和患有慢性病、体温调节功能差的人之外,对多数人来说,“秋冻”之说还是符合健康养生的科学道理的,特别对于身体健康的小儿尤为必要。

  入秋以后,气温下降非常快,然而,由于日光下依然温暖舒适,加之民间有“春捂秋冻”的说法,很多人并不重视保暖,一些免疫力较差的人群和儿童因此患上呼吸道疾病。

  首先,当气温降低时,人体鼻咽部绒毛运动迟缓,降低了黏膜的抵抗力,细菌、病毒就可能乘虚而入,引发流感、咽喉炎、肺炎等。因此,应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服,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其次,有几个部位不可受冻。一是肚脐,肚脐皮下没有脂肪,紧邻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容易被寒邪侵袭。肚脐一旦受凉,容易腹痛腹泻;二是脑袋,中医认为,头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心脑血管患者、易感风寒的人群尤其要注意,额头渗出汗水时不能见风,最好马上用纸巾或手帕擦掉;三是脚部,入秋后应该穿稍厚一点的宽松、舒适、吸汗的鞋袜;四是肩部,肩部一旦受寒,会引发感冒、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疾病。

  专家提醒,糖尿病人、心血管病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风湿和类风湿疾病患者,根本不适合“秋冻”。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姜继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