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15日讯(记者 王蕊)近年来,我省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旅游收入不断攀升。在第二届中俄博览会暨第26届哈洽会上,旅游与文化的新融合,繁荣了文化产业,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旅游地文化底蕴,带来了附加值,延伸了旅游产业链。

具有森林气息的日历。
在会展C区的森工展区绥棱林业局的展位上,一组名叫“东北八大怪”的摆件吸引了参会人员的驻足观看,同时展出的还有包括东北铁锅炖样式的烟灰缸、有森林气息的日历等风格各异的物件。这些摆件跟以往展出的林业产品不同,被贴上了“东北民俗特色”的标签,还被赋予了“旅游纪念品”的定义。
“这些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不仅能够勾起人们对旅游地的回忆,还能勾起对这次旅游的回忆,可以有效的带动游客的二次旅游和景区旅游的发展。”
说这话的是刘忠凯,绥棱林业局广播电视局局长,去年开始,龙江森工全面停伐后,林业局面临全面转型。“我注意到,省内的各个景区除了土特产品以外,没有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在我省是空白。”

绣娘在展区展示靺鞨绣创作。
看到了旅游文化产品的发展前景,刘忠凯就带头开了一家文化发展公司,做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兼营销售。公司将产品定位在“随手礼”,价格实惠,又方便携带。他说,文化是最好的纽带,把东北风情注入到旅游产品当中,既为旅游产业增加附加值,又延伸了产业链,带动了一批人的就业。
“旅游产业正在快速发展,相应的,旅游附加产品也应该得到提升。”目前,刘忠凯已经跟国内30多个厂家签订了加工代理协议,定制销售自己设计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并陆续推广到各大省内景区。
旅游产品的开发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而牡丹江是则与传统的文化产品相结合,带动了文化产业,为当地旅游丰富了旅游产品,提升了文化底蕴。
渤海靺鞨绣是以牡丹江为中心的东北地区满族刺绣品的总称,它是靺鞨、女真、满族刺绣的民间艺术,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今年2月,满族古刺绣“渤海靺鞨绣”已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牡丹江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经理于湘荣告诉记者,公司是靺鞨绣的传承人所开设,公司设有一个两千平米的展馆,专门展出靺鞨绣绣娘的作品,传承这项文化。牡丹江市非常重视这项民俗文化,每年都会带领前来参观的国内外团队来到展览馆去参观,也会到俄罗斯去巡展。如今,靺鞨绣的艺术价值不仅在国内被人所熟知,也在俄罗斯颇有名气。
于湘荣说,今年,牡丹江市就将艺术展馆作为当地旅游的一站,通过旅游来促进这项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当地的旅游内容。“现在,我们每天能接待5个左右的旅行团,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效益,也让更多的人了解靺鞨绣,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传承这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