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0月16日讯 接到市民刘先生的电话,记者立即动身前往兆麟公园。记者看到,两片用来捕鸟的粘网就在鸳鸯岛附近的水域,但意料之外的是,之所以架网捕鸳鸯,并非要伤害它,而是要为它安装环志和追踪器。记者了解到,今年,兆麟公园内成功自然孵化的40只小鸳鸯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为观察这些小鸳鸯的迁徙轨迹和生存环境,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强副研究员和我省高峰鸟类保护环志站李显达在兆麟公园成功为一只公鸳鸯安上了环志和追踪器。
记者看到给鸳鸯安装追踪器前先为鸳鸯进行体检登记,测量体重、身长、尾长、嘴长和腿长。接着,标有字母、汉字和数字等信息的环志被套在鸳鸯腿上。半个火柴盒大小的、镶有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追踪器也用特制的线绳,固定在了鸳鸯的背上。当一切检查无误后,将鸳鸯放归。
追踪器不影响飞行和觅食 可为鸳鸯找到最适合的“家”
两位专家告诉记者,秋季利用卫星追踪器对成功繁育的鸳鸯进行运动检测,能为人工巢箱悬挂位置的确定以及其他保护手段的实施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接下来,他们还要在鸳鸯经常活动的区域挂设更多的人工巢箱。
追踪器对鸳鸯飞行和觅食没有任何影响。据王强介绍,这台追踪器总重量为13克,没有超过鸳鸯体重的5%。追踪器每隔3小时记录一个点,并将鸳鸯的准确位置传回手机上。
兆麟公园有30多只小鸳鸯,如今已羽翼丰满。随着气温变冷,它们开始集结队伍等待南飞。记者了解到,小鸳鸯最近在几只公鸳鸯的带领下,每天往返于公园和太阳岛等江北湿地,锻炼翅膀,为南飞积蓄能量。根据往年经验,鸳鸯南飞应在10月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