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男子遗体器官捐赠延续六人生命 黑龙江首次同时完成多脏器移植
2015-10-23 19:17:19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华虹 孙瑜淼 陈南竹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3日讯(李华虹 孙瑜淼 记者陈南竹)10月22日下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的多个大脏器移植手术。20日上午,哈尔滨市一位因脑干出血导致脑死亡的男子在生命垂危之际经由家人一致决定,做公民身后器官移植捐献,志愿者的心脏、肝脏、双肾、双侧角膜的移植均在哈医大二院成功完成,六名器官衰竭的患者重获新生,其中最大的60岁,最小的17岁。据悉,多个器官移植在同一医院同时完成,目前在全省是首次实现,在全国范围内仍属少数。

供体器官。

  据介绍,为了捐献者的生命能够在其他六个人身上得以延续,哈医大二院8个高级别手术间同时为移植开放,200多个医务人员昼夜不休连夜手术,20多个科室密切配合精诚合作,17个小时超负荷工作,最终在哈医二院200多名医护人员不遗余力的努力下,让六位垂危的患者重获新生。据悉,该例捐献是哈医大二院第二例器官捐献及移植手术。此前第一例捐献移植手术在7月3日完成,一名男子将双肾、心脏、双角膜捐赠,五个移植手术均成功。目前哈医大二院共计两位自愿捐献,11位患者成功接受移植。

  “8台手术同步进行,我们的准备时间只有一天,二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些参与的科室工作人员基本上没有任何休息,时间紧,任务重,这是最大的挑战。能完成这样的多脏器同一时间的移植,是对一个医院综合实力和能力的最大考验。”全程参与移植手术的哈医大二院院长张斌说,“移植手术能够将多脏器移植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医院)完成,将会最大程度助力器官移植工作的发展,让接受爱心捐赠的患者们的术后健康得以最好的保障。”

焦军东副院长关注手术进展。

  多脏器移植攻坚战 全院百人总动员

  21日上午,患者被最终确认丧失了最后的生存机会,在哈医大二院医务部协调下,在黑龙江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见证下,志愿者家属在《黑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亲属签名栏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捐献志愿书签署完毕。哈医大二院完成了所有术前评估及流程审批;21日下午,心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眼科专家开始联系和寻找合适的受体患者。各科室从待移植的患者中筛选出配型成功的患者,六位患者和相关的十几个科室的一百多名医生开始最紧张的术前准备,此时,手术室已经准备好了八个高级手术间,八十多个专业护士为迎接移植手术开始了忙碌的准备工作。

麻醉医生正在进行术前麻醉。

  10月22日15:00移植手术开始。供体的手术间开始进行供体器官取出,转至器官修剪手术间进行精细操作;

  17:00心脏移植手术开始;

  22:00心脏移植手术成功,心外科蒋树林教授团队为一个17岁的严重扩张性心肌病的垂危患者换上了全新的心脏,第二颗心脏在他的胸腔开始跳动;


 

体外循环小组。

  22:10两个角膜手术均告成功,眼科曲利军教授帮助两个受白内障和角膜溃疡困扰的患者即将重新看到世界;

肾脏移植手术。

  22:40先后进行的两个肾脏移植手术,由泌尿外科祝青国教授团队完成,为两位尿毒症困扰多年已多次“生命告急”男性患者幸运地迎接了新生;

专家在对供肝进行修剪。

  23:30肝脏移植开始,经过一整夜的手术,最终于23日早上7时顺利完成。手术成功,医护人员在无影灯下八个小时,滴水未进,一夜未眠的医护人员满是红血丝的眼睛露出欣慰的笑容。

  6个移植手术成功,捐献志愿者的六个器官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均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收并完成器官移植。捐献者的心脏、肝脏、双肾、双侧角膜均爱心捐赠给相应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

  据哈医大二院副院长焦军东介绍,多脏器移植同时进行面临了三大挑战:首先是时间紧急,在准备时间只有一天的情况下,供体的准备,受体的筛选,术前的检查都要在迅速完成,要求二十几个相关科室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应战能力”;第二是多个手术同时进行的技术难度更大,手术室的护理团队需要在术前准备几千个器械供手术期间使用,麻醉科医生需要同时对七台手术进行监测为手术保驾护航,影像、超声及相关辅助科室需要提供最精准的检查,临床科室的术者团队要做好手术方案确定,术中应急方案的制定,术后的监控等,都考验着医院的团队能力;第三是对医院的综合协调组织统筹能力的高要求,全体参与的人员共计二百多名,每一个部分都需要高速运转。

  器官移植技术作为人类医学发展的巨大成就,曾挽救了无数终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但我国却是世界上器官捐献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据统计,现阶段我国100万人里,才有0.6个捐献者,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万例左右,供需比例约为1∶30,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1∶3。巨大的缺口,让很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都在无奈的等待中逝去。从今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停止了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自愿捐献将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这是挑战,更是时代和人性的呼唤。

  捐献者愿意为他人的生存奉献出自己的“力量”,适移者也希望自己活下来。中国人一直讲究入土为安,受传统观念影响,往往对捐献器官心怀恐惧甚至抵触。而且中国人历来讲求“逝者为尊,死者为大”,认为“死无全尸”是对逝者的大不敬。生命的价值不应体现在逝去之后是否风光大葬,而应体现于能否为他人提供帮助,能否为社会作出贡献。期待更多人参与到这场爱与生命的接力中来,让患者不再错失生存下去的机会,让更多人重获新生,让更多家庭获得圆满,这才是器官捐献的意义所在。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彭佳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