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省报老楼和那个大院(电车街12号)
2015-10-28 15:13:59 来源:生活报  作者:袁晓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10月28日讯 2015年12月1日,《黑龙江日报》将迎来她的70华诞。

  70年的《黑龙江日报》,对于她的书写者——所有的工作人员来说,已然构筑成一种共同记忆,一部煌煌大史,一种精神能量。

  这时,我们把眼和笔第一次面向了自己,我们要追溯“话语讲述”的年代,更要铭记“讲述话语”的年代。我们的目光瞄向了省报那座老楼和那个大院(电车街12号)。

  因为,自从它成为《东北日报》所在地,后成为《黑龙江日报》社址,从未沉寂过。每天,这个“笔尖式”的塔楼,都把清晰的剪影呈献给大地,印刷机的隆隆轰鸣,奏响报人每一天的豪迈。在年轻一代报人心中,这座老楼纵然像置于高楼大厦中的一座土墩,也有殿堂的影子,结实的瓦砾朝着蓝天射出光芒……这里有太多的记忆在川流,有太多的人物,精彩四射……像华君武、刘白羽、穆青、周立波等,这些在这里从事新闻工作的人物,对于历史来说永远具有陈述的意义。而我们后来者,不管这种幸福感何其持久,如果不去梳理和收藏这份记忆,都将无法免责。

  因为,华君武在此,为《东北日报》满怀激情地创作了《磨好刀再杀》等一大批经典的漫画作品……

  因为,1946年2月,一个25岁的青年名叫穆青,从延安走进这里的《东北日报》,出任采访部主任……

  因为,周立波在此,作为《松江农民报》记者,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因为,著名连环画画家王纯信,就是在这里创作出了那个时代孩子们的宝贝——连环画《闪闪的红星》、《秃尾巴老李》……

  “电车街12号”,是“文革”中报社家属大院的别名。报社新楼的街牌号是地段街1号,它的对面家属楼紧邻的一条街,就叫电车街,依次排序就有了“电车街12号”。当年这里不仅住着报社的家属,也住着许多文化名人,包括著名新闻人、作家、画家、摄影家等,使这里的天空飘扬着氤氲的艺术彩云,被心生恭敬的艺术青年们虔诚追拜。恢复高考后,这里的孩子无一遗漏全部考上了国家重点大学或艺术院校,神奇的“电车街12号”也就成了美丽的文化与艺术的栖居之地……

  比如仲伟生,报社退休员工仲跻敬之子,1979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现为旅美画家。比如纪连彬,已故报社老员工纪明才之子。1978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7年被评为“中国画坛百杰”。现为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画家。比如纪连路,纪连彬之兄。198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雕塑系硕士生导师。比如王聪、王绘兄弟,连环画画家王纯信之子。八十年代初分别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和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二人分别是国内知名的装饰设计和装帧设计大家……

  我省著名书画家王立民撰写的文章《梦想起飞的电车街12号》,回忆了电车街的“往事”。他说:“小时候,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聚集在这里学习绘画。王纯信叔叔是我们的‘导师’,临近的哈尔滨火车站是我们的画画大课堂……‘电车街12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哈尔滨独特的文化特质,省报大院沉积的文化氛围和‘文革’中孩子们执著的艺术追求,为‘电车街12号’染上了浓郁斑斓的光色。当年那些孩子们大都走出北方,走向世界,‘电车街12号’的光荣也随着孩子们的脚步在这个世界上蔓延着”……

  今起,本报择取并采访了在省报老楼和那个大院(电车街12号)工作、生活过的五十余个人物,逐一刊发他们的人生感悟和工作生活的精彩故事,以此方式,荟萃一部别有意蕴的有关《黑龙江日报》的重要史料。让那些并未随雁阵款款远飞的人和事,继续给予我们鼓舞、兴奋、砥砺和精神资粮……为一代又一代报人的明天而歌!

责任编辑: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