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点燃大山深处孩子的希望 记海林市三道镇木兰村小学教师沈艳华
2015-10-29 09:21:3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韩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0月29日讯 郁郁青山中,她不羡慕城市的繁华,也不在乎生活的清贫,在乡村教育的园地里默默耕耘了33年,用满腔赤诚点燃了大山深处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们心中的希望。她说:“我甘愿为山里的孩子做一架无名的人梯,架起由无知通向智慧的桥梁。”乡亲们都说:“山沟里的孩子们有了沈老师是修来的福!”

  她叫沈艳华,海林市三道镇木兰村小学教师。

  脚踏山间路心系山里娃

  沈老师刚参加工作时,积极要求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学校木兰村下伸点江北三队工作。这里是一个极为偏远的小山村,自建校以来没有一位老师在这里长期工作过。

  沈艳华决心从零做起,校舍不够,各学年人数又太少,她就将三个学年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秋去冬来,教室越来越冷,沈老师买来塑料布将窗户封好,自己动手和学生一起砌炉子。住在简陋的宿舍里,她每天批改作业到很晚,山村风大,她冻得蜷缩在被窝里,经常在后半夜冻醒。沈老师流过泪,甚至也想放弃不干,可每当她要走的时候,孩子们都围住她说:“老师您别走,您走了我们怎么办?”她望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后来,沈老师开始了通勤生活,一次下班路上赶上下大雨,当赶到渡口时天色已晚,船到江心突然刮起大风,狂风夹着浪不时扑向小船,船舱里的水逐渐升高,沈艳华呼喊着救命,前来接她的丈夫看她在水中遇到危险,沿着对岸往下游跑,边跑边喊着她的名字。丈夫模糊的身影给她带来了力量,她拼命划桨,大约两个小时后终于在离渡口很远的地方靠了岸。丈夫心疼地说:“艳华,咱不干了,你总不能把命搭上啊。”可第二天,深山里的课堂上依然出现了沈老师的身影。

  愿做孩子们的贴心“妈妈”

  33年的工作实践,使沈艳华深深体会到:爱是春风化雨,更是阳光雨露。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关心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的关键。

  学生李轶男3岁时父母离异和奶奶相依为命,家中生活十分困难,上学后常常缺课,沈老师真诚地安慰她,鼓励她坚持学习,常常把她领到家里给她洗头洗衣服。孩子愿吃面条,即使工作再累,沈艳华也要亲手给小轶男擀面条。每到换季,沈艳华就会用她那微薄的工资给轶男买来换季的衣服和学习生活用品。

  当小轶男接到自己的中学录取通知书时,流着眼泪说:“沈老师,我不会忘记您每天认真给我们上课批改作业的情景,更不会忘记您给我们梳头洗头洗衣服那忙碌的身影,您就是我们的妈妈。”

  无愧于衷爱的山村教育

  沈艳华用平实坚韧的心态教书育人,用人格铸造着神圣的师魂。

  一天下午,丈夫劈柴时把眼睛碰出血。经诊断丈夫左眼眼角膜穿孔,由于误了治疗时间,永远失去了光明。丈夫在牡丹江住院整整一个月,而沈艳华只利用星期天去看过两次,每次她要走的时候,丈夫总是含着泪说:“你再多呆一天吧。”此时沈艳华的心像翻倒五味瓶不知是什么滋味,因为她想到那边的几十个孩子也耽误不得。

  2009年,沈艳华的母亲身患癌症,但她为了山村的孩子没有请假去老人身边尽孝道。当母亲手术时,她只在医院照顾了3天就返回上班。一年后,母亲去世了。沈艳华的父亲拽住她的手流着泪说:“艳华,你妈在病重时就是想你呀!她最惦念的就是你呀!”沈艳华跪在母亲的坟前泪如泉涌:“是女儿不孝啊,可我没办法,我一走就得好几天,可这山沟里的孩子们怎么办。”

  多少个深夜,沈艳华从梦中惊醒,泪湿枕巾,多少次,她扪心自问,自己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

  她说,她愧对她的母亲和丈夫,但她不后悔,因为她无愧于她衷爱的山村教育,和她所倾心的山沟里的孩子们。

责任编辑:李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