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0月31日讯 在虎峰岭隧道进口前,记者看到了一块很特别的宣传板,板上图文并茂介绍的不是哈牡客专的任何一处工程,而是与虎峰岭隧道相距不远的杜草隧道。仔细阅读内容记者得知,1975年始建、1978年建成的滨绥铁路杜草上行隧道直到1965年都是中国铁路的第一长隧道,也是目前哈尔滨铁路局管内最长隧道。而最巧的是,当时修建该隧道的铁道部第二铁路工程局七处正是如今修建虎峰岭隧道的中铁五局五公司的前身。时隔40年,这支总部在贵阳的“铁军”再次将辛劳与汗水洒在了广袤的龙江大地上。其中更有不少“铁二代”甚至“铁三代”,回到了父辈曾经艰苦奋斗的地方继续发热发光。
1973年出生在湖南郴州的胡志勇是中铁五局哈牡客专项目部隧道二队的支部书记。去年12月,为了能够“跑步进场”,他和工友们甚至来不及采购棉衣,穿着单鞋单衣就赶到了海林。进驻项目现场后,胡志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他在1975年就曾随父母来到这里修杜草隧道,一直呆到1979年才离开,这里承载了他太多美好的童年回忆。“我印象中的黑龙江就是白雪茫茫、树木苍天,大树粗的三四个人都抱不过来。那时候为了修建杜草隧道,铁二局七处举全处之力,把机关、学校、医院、派出所、生活段等单位全搬到虎峰岭下或横道河子镇上,镇上百姓也借上不少光。比如每次工地放电影,镇上人就会走20多里路来看。所以铁路职工和当地百姓关系非常好。这次听说我们回来修新隧道,有不少当年修建杜草隧道的老工人也回来‘探班’,寻访当年在镇里、村里的老朋友。”
回到故地,胡志勇感慨颇多,“从40年前修3900多米的杜草隧道,2000多人手挑肩扛修了近4年,到如今修8800米的虎峰岭隧道,机械化作业只需39个月。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和谐号动车,正是一代代抛家舍业、艰苦付出的铁路人铸就了这些质的飞跃。”胡志勇告诉记者,年轻时他是被父亲“押”到中铁五局上班的。如今20多年过去了,对这份职业的感情却越来越深。“经济要发展,就要靠铁路,修铁路再苦再累,也总得有人来修。唯一有愧的就是常年在外,对父母不能尽孝,对妻儿不能陪伴。”说到这儿,刚才还谈笑风生的胡志勇红了眼眶。
胡志勇还告诉记者,除了像他这样的“铁二代”,工地上还有不少“铁三代”。他的队里就有一位80后的副队长,爷爷和父亲曾是老铁二局和后来的中铁五局里出色的机械手。虽然是湖南大学本科毕业的高材生,这位80后却是从基层实习、见习、工班一点点锻炼起来的,短短几年就成了独当一面的副队长,却还是常常被父亲鞭策:“不去基层学习,你懂什么?”因为被安排在山里的2号斜井工作,记者没能见到这位“铁三代”。
中铁五局哈牡客专项目部一分部鲍春辉的父亲也曾参与过杜草上行隧道的修建。他还记得父亲当年就曾提起海林和尚志的老百姓特别支持铁路建设。40年后来到龙江亲身体验,证实父亲的话一点儿不假。“冬天刚来时,不少老乡听说是当年的铁二局回来了,就到工地上打听故友的消息。附近治山村一位老乡听说我们没有厚被子,没几天就自己买了好棉花,做了好多被子送上来。我们要给钱,他却说什么也不肯要。还有不久前的中秋节,是我们这些漂泊异乡的人最难捱的节日,附近海林林业局等一些单位之前都没有过联系,就送来了月饼、鱼肉、水果等慰问品,让我们觉得特别温暖。”鲍春辉说,他在全国各地都干过各种铁路工程,但很少有像黑龙江各级政府和百姓这样支持铁路建设的,他们项目部能在今年4月份就开始建立便道,运进机械和设备,也全都得益于很多海林老百姓在拿到补偿款前就同意征地,保证了施工进度。“龙江人真是好样的!”鲍春辉情不自禁的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