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1月3日讯 1980年,脑瘫男婴被遗弃火车厢,父亲毅然抱回家收养20年后,父亲年事已高身患疾病,儿子接力照料
佳木斯市前进区林海社区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叫张福连,今年81岁,儿子叫张洪伟,今年52岁。家中,还有一位常年卧床不起的35岁脑瘫患者,他叫张新。别看都姓张,可是,张新和张福连、张洪伟没有一点血缘关系。
35年前,身为列车长的张福连在火车车厢上捡到一个脑瘫男婴,含辛茹苦地将孩子抚养长大。随着年事已高,2000年,儿子张洪伟继续爱心传递,担负起照料张新的重任。10月30日,记者走进这个特殊的家庭,聆听这对父子用近13000个日夜串起的爱的奉献。
火车上捡到男婴毅然抱回家收养
“这毕竟是条生命,我不能不管”
林海社区是一处老旧小区,小区里住的都是佳木斯铁路系统的老人。张福连住在小区最北侧那栋居民楼4楼,他的房间有两张单人床,靠近窗户、能让阳光照射的床上,躺着一位脑瘫患者。张福连已经81岁了,可是谈到35年前捡到的这个孙子,他仍记忆犹新。
1980年,张福连任沈阳——佳木斯——鹤岗列车的列车长。当年3月15日,列车驶进鹤岗站,列车员打扫车厢时,在座位上发现一个棉被,里面竟包着一个刚出生几天的男婴。张福连看了看这个白白胖胖的小家伙,说:“我把他抱回家吧。”同事们纷纷劝他,“你家都有4个小子了,再把他领回去,不是找事吗?”“这毕竟是条生命,咱不能不管。”张福连抚摸着孩子的小脸说。
把孩子抱回家后,张福连和妻子给他起名叫张新。周边的邻居、朋友听说这个事,也都挺反对。但是张福连仍然很坚持,还以自己孙子的身份给孩子落了户口。
为给孩子治病花光家里全部积蓄
“无论多远,无论花销多少,我也要带孩子看病”
随着张新渐渐长大,张福连发现他与别的孩子有所不同:头不能抬起来,手脚也无力。去医院看,医生给出的诊断竟是:张新患有脑细胞破灭症,也就是脑瘫。这个病将导致他语言、肢体和行动功能丧失,最多活不到七岁。为了救活张新,张福连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只要听说哪里能治好病,无论多远、花销多少,他都抱孩子去看。不到十年,家里的积蓄被全部花光了。
寻医问药几年没有效果,张福连觉得,只要让孩子在活着的时候开开心心,比啥都强。于是,他和妻子,还有4个儿子轮班照顾张新。张新不会翻身,他们就一个抬腿一个抬腰,每翻一次身,都会累得大汗淋漓。在一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张新很少感冒发烧,别看生活不能自理,但是35年来从没得过褥疮。
父亲身患疾病儿子接过爱心接力棒
“有时侄子排便困难,就得用手去抠”
老伴去世后,张福连又患上股骨头坏死和心脏病等多种疾病。2000年,小儿子张洪伟提前办理了病退手续,还在父亲家楼下买了套房子举家搬去。每天早上6点,张洪伟准时到父亲家“报到”,专门照顾祖孙俩。
10月30日,记者采访时,恰巧赶上张洪伟给张新洗澡。“别看我侄子张新才70多斤,但他浑身瘫软没支撑点,抱起来格外沉。”张洪伟说。40多分钟后,给张新洗完澡,张洪伟早已累得满头大汗。他告诉记者,自己每天是相同的工作——做饭、洗衣、洗澡、按摩……“有时,张新遇到排便困难,我还得用手抠。”
照顾侄子15年有个愿望没实现
“我想有辆电动三轮车,带侄子出去走走”
“他们父子俩照顾脑瘫弃儿的事迹,在当地很多人都知道。”林海社区工作人员王丹琦告诉记者,他们全家做这件事,从没想得到任何回报,也从没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现在,社区为张新申请了低保和住房补贴,区民政、残联等部门逢年过节也经常上门看望慰问。
张福连告诉记者:“张新能活多久,我就养他多久,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张洪伟说,这么多年来,自己的3个哥哥也会时常来看望张新。虽然家庭很和睦,但自己还有个多年的愿望没实现,“我想有辆电动三轮车,闲暇时带着年迈的父亲和脑瘫的侄子出去看看风景。”张洪伟说,现在父亲每年住院治疗两次,由于身体不好,平时很少下楼散步,而张新患有脑瘫,20多年来没出过屋子。“一台电动三轮车虽然不贵,但是对于靠退休金生活的我们来说,确实有点难以实现。”张洪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