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逐梦”文明华彩蝶变 全国文明城市哈尔滨创建扫描
2015-11-05 09:14:21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井洋 韩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1月5日讯 “逐梦”文明,十年磨一剑。荣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哈尔滨,每一个华丽蝶变的精彩瞬间,都定格在应试创城“国考”的漫漫征途中。

  全国文明城市,我国综合评价城市发展水平的最高荣誉,200多项测评指标,全面检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是对一个城市进行的最严“国考”。历经十年,通过数次年度“小考”,最后总评“大考”,哈尔滨市以三年综合排名全国第三的优异成绩,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同时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十年创城,特别是三年攻坚,哈尔滨市科学高效的治理能力在提升,城市建设理念在提升,城市管理与服务能力、市民的文明素质也在大幅提升,城市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并缔造出独特的“创城精神”,那就是:锲而不舍、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唯先誓夺,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忠于职守、甘于奉献。


 

  完善顶层设计科学高效治理能力提升

  2004年,哈尔滨市确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2005年、2008年和2011年,先后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荣誉称号。2012年,哈尔滨市提出:举全市之力,力争在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实现历史性跨越,“以创建促发展,以发展带创建”,推动哈尔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提出明确目标:大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以此为发力点,哈尔滨凝心聚力,终于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历史性跨越。

  完善顶层设计,“创城”实现主要领导、责任主体、跟踪督导全覆盖。哈尔滨市成立创城指挥部,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副总指挥,各区及市直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均为指挥部成员。全国文明城创建测评体系庞大,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哈市将其分解为383项测评内容,分解到市直95个部门、中省直22个部门及各区县,实现责任主体全覆盖,省市上下联动,勠力同心。坚持问题导向,哈市组建17个市级领导牵头的创城工作组,跟踪督办创建任务落实,有力有序推进问题整改,实现跟踪督导全覆盖。

  哈市还探索并建立起一整套科学、高效的“创建”工作模式,叫做网格化工作体系。围绕《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62项指标,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网上有格,格中有点,点上有事,事上有人,人上有责”的管理平台。网格内的市场、学校、商超、景点等单位,以及小区、庭院都纳入网格管理,并建立起公众微信平台、政务微博、QQ群等,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在2012年和2013年的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年度“小考”中,哈市分别以88.48分和87.73分的成绩位居省会、副省级提名资格城市第3名和第7名,成为5个连续两年入围的城市之一。


 

  城建大提速城市建设理念不断提升

  哈尔滨市把“创城”与提升城市建设理念有机结合,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目标要求,把建筑风格、路网骨架、沿街业态等规划紧密衔接,做到新区拓展与老区改造、地上建设与地下建设、环境治理与提升品位相结合,形成大气、洋气、神气的城市风格,再现“东方小巴黎”神韵。

 

  三年来,哈市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600多亿元,建设单体工程3000多项,新建改造道路560条,建设桥涵129座,城市道路总里程增加293公里,投资强度、建设规模和推进速度实现了历史性新突破。围绕民生需求,2012年起,哈市实施三环路联通、城区节点打通和路网“微循环”疏通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三通”工程,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217万平方米,拆并小锅炉505台,改造水、电、气、热等地下老旧管线2147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92%。多条街路既有建筑实施了装饰性节能改造,累计改造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地铁1号线通车,哈西客站投用,全国“公交都市”试点城市建设启动,马家沟实现清水长流,新建3座污水处理厂日前完工。

  城建理念更趋时尚、现代。以道里核心区和沿江景区为代表的古典欧式建筑街区、以道外核心区为代表的中华巴洛克历史建筑街区、以西部新区为代表的现代欧式建筑街区,让“欧陆范儿”重现哈尔滨。

  重构环境秩序管理与服务能力提升

  环境管理粗放、社会秩序“乱象”频现是哈尔滨由来已久的管理“软肋”、“短板”,以“为民创建”为导向,哈尔滨重构环境秩序,城市管理与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政府“俯身服务”。三年来,哈市减少行政审批事项30个,优化政府办事流程196个,出台《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取消33项行政审批事项涉及的49项中介服务事项,仅2014年就实现300个项目的审批提质增速。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的诸多举措持续发酵,让市民分享到创建成果。

  严厉整治社会秩序“乱象”。环境治“脏”、交通治“堵”、秩序治“乱”、窗口治“差”、设施治“缺”、生态治“污”等,一步一步改变着这个城市。据了解,整治牌匾广告、临街踏步、私搭滥建、乱贴乱画、交通“三乱”等城市乱象,成效尤为突出,违法小广告无处藏身,交通秩序、市场秩序持续好转,特别是拆违控违深得民心。

  城市管理实现高效有序运行。几年来,哈市一、二类街路卫生保洁常净常新,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即存即清,主干街路机械化清扫率、水冲洗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0%、90%和85%以上,并已“固化”为长效机制。


 

  崇德向善风尚引领市民文明素质提升

  人是城市的主体,通过人的行为,可以触摸“城市良心”。哈尔滨市始终把加强市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素质,摆在“创城”工作的重要位置,以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拂去人们的心灵尘垢,激发向上的清正之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2年1月,一名15岁的男孩从5楼坠下,从楼下经过的谢尚威不假思索,奋力接住。男孩得救了,谢尚威却被当场砸昏。在赢得“最美叔叔”称号的那一年,他振臂一呼,谢尚威青年志愿服务队万众响应,短短十余天,报名人数已近三万,一直活跃在城市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几年间,哈尔滨市涌现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感动人物等先进典型1000余人,20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张宝金、“自强之星”苏玉双和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高铁成等,成为崇德向善的哈尔滨风尚代言人。

  同时,核心价值观宣传像空气一样,植入城市风格,融入百姓生活。在车站、机场、公交站廊中,在楼宇电视、建筑围挡、社区宣传栏中,在公园广场、灯箱广告、路灯对旗中,最温暖的画面、最耳熟能详的词语,沁润着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文明不断向上生长,覆盖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围绕道德模范开展“微小说”、“微电影”大赛活动,“端午踏青带上文明”、“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不断提升着市民的文明素养。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