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生活资讯  >  市民消费
搜 索
保卫五常大米还需“步步为营”
2015-11-10 09:35:15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毕诗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1月10日讯 五常大米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代表品牌之一,必须建立一个健康良性的生产与经营秩序才能有助于品牌的维护与健康发展。

  近日,黑龙江省掀起打击假冒五常大米专项行动。与以往打假行动不同的是,之前对假冒五常大米的治理大多由工商、质监等部门采取行政处理,目前由公安部门参与并加大打击力度,假冒五常大米的行为由以往的行政处理转为刑事犯罪。(据黑龙江日报11月7日一版)

  民以食为天,大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主要粮食之一。自清乾隆年间,五常开始有栽培水稻的历史记载,不到200年里,五常大米名声鹊起,誉满天下,一直是皇室独享的御贡米。改革开放后更是屡获殊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国名牌”等桂冠独享华夏。正因此,五常大米成为造假者的“肥肉”,屡遭“李鬼”冒充。此前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五常市五常大米年产量至多为105万吨,但业内人士估算,全国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这意味着,市场上有大量的假冒五常大米。

  其实不仅仅是五常大米,只要一个农产品名牌诞生之后,往往都会遭遇“搭便车”以及“过度攫利”的窘境。现实中,针对五常大米的打假行动,时常要面临两个层面的掣肘。一方面,许多造假者研究了一整套仿冒的技术策略,可以最大程度上规避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则是在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下,“龙江以外的地域”明显缺乏尽心打击假五常大米的动力。所以,一边是造假者穷尽各种手段冒充五常大米,一边是五常大米疲于奔命地保护自己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尽管有详尽的法律,在善于打擦边球的造假面前,正品总是会败下阵来。原因当然是法律在实际执行时对正品的保护不力。五常市自己总结的经验是,异地打假成本高,且受管辖权限制,打假实在是难。这也同时提醒我们,对造假者应该严惩,而严惩的前提是,需要国家面向全社会打破管辖权限制瓶颈,剔除地方保护主义。日前,黑龙江省首次提出制售假冒五常大米,公安机关将严打并追究制售假者刑事责任,这大大增加了造假者的“造假成本”。严刑峻法是保卫五常大米品牌不被仿冒的必要条件,但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应该是打好五常大米保卫战的先决条件。

  五常大米的种种市场乱象,实际上直接影响到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保护建设,这对黑龙江这个绿色大省来说意义重大。农产品品牌保护牵涉各个方面,有法律问题、监管问题、商标保护问题等等。此前,阳澄湖大闸蟹也曾一度遭遇仿冒危机,但是后来经过多次大规模的打假后,他们建立起了一整套严格的质量追溯系统和监管系统。如今阳澄湖大闸蟹有防伪编码,并实行严格的IC卡管理,产品的源头追溯变得不再困难。

  五常大米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代表品牌之一,必须建立一个健康良性的生产与经营秩序才能有助于品牌的维护与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在“五常大米”的品牌建设中引入源头追溯系统,从每一个农民的田间地头上,到加工收购销售等各环节,最后直到大米摆上了人们的餐桌。一个“步步为营”、“粒粒可查”、“环环可究”的五常大米必将走出乱象,成为龙江绿色食品的放心品牌、拳头产品。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