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12日讯 邹剑秋,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高粱改良中心主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所长。一生专注农业并选择农业中的小杂粮领域耕耘近三十载。
“黑龙江省是我国产粮大省,对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影响巨大。当前本地区玉米增长过快,种植结构单一,急需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气候条件,种养结合,构建合理的轮作体系,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在黑龙江考察间歇,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邹剑秋亮出自己的观点。
高粱是世界上第五大谷类作物,仅次于玉米、小麦、水稻和大麦。高粱抗旱、耐盐碱、耐瘠薄、耐涝,具有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的能力,被视为干旱和盐碱土壤农业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主要作物。高粱用途广泛,不仅是我国优质白酒不可或缺的主要原料,还是重要的食用及饲用、能源用原料。
如何让高粱在促进我省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邹剑秋建言黑龙江应该做好高粱优势产区的发展规划。她说,黑龙江西部的松嫩平原有着良好的高粱种植传统和区域生产优势。《黑龙江省种植业区划》和“千亿斤粮食工程”,已经规划出松嫩平原中西部杂粮区和松嫩平原西部杂粮、油料区。在此基础上,应由政府进一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充分考虑土壤、气候、环境、交通、技术、人员素质等因素对高粱优势区进行种植区域、产业加工区域和物流园区规划,建立高粱种植核心区,充分发挥高粱铁杆作物的优势,为农业提质增效服务。同时,开展新品种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普及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是农业生产的不可缺少的核心和保证。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成立8年来,岗位专家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已育成推广了多个优质、高产、多抗、专用高粱新品种,为高粱产业发展做了物质上的储备。有了品种,还需要相应的高产、优质、轻简配套栽培技术做保障。它是一系列科学技术的集成,涉及品种选择、耕作制度建立、病虫草害防治、合理施肥、科学有效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措施。在生产面临新形势、出现新问题的情况下,应鼓励支持科技人员深入实际,解决生产上的瓶颈问题,研究新技术,更好地为高粱产业发展服务。同时,应从农技推广人员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技术人员入手进行培训,有主有次,以点带面,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
“在建设优质酿造原料基地,强化品牌意识同时,夯实加工产业基础,提升高粱的自我消化能力。”邹剑秋建议,要重视提高黑龙江省高粱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全国叫响“黑土地,红高粱”的原料粮品牌,吸引全国知名酒企业来龙江建立原料基地,高粱种植面积会迅速扩大,为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新的路径。
目前,黑龙江省在促进高粱生产发展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邹剑秋建议政府把高粱种植纳入农业补贴范围,在原料基地建设方面给予财政资金专项扶持,对高粱深加工企业给予资金、税收、贷款、土地等方面创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大力扶持高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垦区农机跨区作业、提高高粱种植的农机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科技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