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3日讯 (刘洋 王延春 记者 郎艾迪) 近年来,林甸县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亿元,分别增长7.9%和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和1.9%。
林甸温泉 享誉海外
面对富集的地热资源,“温泉立县、温泉建城、温泉富民”成为林甸县委、县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共识。今年,林甸县委、县政府持续深化“三二一”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三次产业优化升级、融合发展。实施景区景点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旅游与文化、商贸、农业、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顺应现代消费趋势,加快发展温泉养老、理疗保健等温泉关联产业。目前,林甸县拥有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2个,待评A级景区3家,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2家、快捷式宾馆旅店达到179家,特色农家院,大小餐饮企业783家(乡镇342家),温泉果蔬采摘基地10余处,注册旅行社及服务网点4家,旅游工艺品厂及土特产店10余家,各类大型娱乐场所10余家,安置就业岗位4083个,旅游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林甸县坚持“依托资源,围绕项目、突出特色、跨越发展”战略思路,把开发地热经济放在重要位置,下大力气,强势推进温泉旅游、温泉果菜、温泉地产为主的地热经济发展,有力加快了“国际温泉名城”建设进程,进一步叫响了“独具寒地特色的中国温泉之乡”品牌,使林甸温泉产业名声大震、享誉海外。
“中国温泉之乡”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林甸县温泉旅游业蒸蒸日上,旅游接待总量稳步上升,在林甸县各大旅游景点,前来泡温泉、体验温泉的游客络绎不绝,不论是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还是操着南方口音的游客,都成为景区一个个亮点。粗略统计,全县各大景区日平均接待游客超过3000人以上,日营业额超过30万元。2015年10月末全县共接待涉旅游客172.89万人次,实现收入7.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和2.4%。其中温泉旅游人数130.3万人次,收入1.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和2.3%。
温泉果菜异军突起。随着温泉旅游产业发展和振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林甸县积极拓宽温泉开发领域,不断延伸地热经济产业链条,四合乡润琦温泉果蔬基地、林甸镇和平棚室园区、东兴乡旭日村棚室基地等规模棚室小区的建成生产和品牌化经营,使绿色有机的“温泉果菜”名气日益叫响,产品已远销到俄罗斯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
温泉地产发展迅猛。以温泉入户、地热供暖为牵动,先后在县城内开发建设了23个温泉住宅小区。全县温泉水入户已达24500户,实现了家家拥有“华清池”的梦想。截至2015年10月,全县地热供暖面积为133.9万平方米,其中城区供暖面积113.12万平方米,乡镇供暖面积13.95万平方米,地热棚室供暖面积6.88万平方米。全县每年利用地热供暖可节约标准燃煤5.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5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344吨,减少粉尘排放840吨。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林甸乳花香飘万家
林甸县立足“三型”发展定位,不断加强基地建设,着力破解“四源”难题,拉动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转型升级。上半年实现畜牧产值1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
林甸县把规模牧场建设作为畜牧转型的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吸纳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注入牧业发展等方式,加快牧场建设步伐。严格落实“三进三退”补贴政策,对改扩建牧场新建固定基础设施,给予相关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目前,已有16处新(改)扩建牧场落实建设主体,开工建设12处。同时,伊利花园镇和四合乡5000头现代化示范牧场,均已完成施工量的50%以上,力争年底投入运营。
针对今年气候异常、疫病多发的严峻形势,林甸县立足县疫控中心、乡畜牧兽医站、村级兽医官的三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通过群防群控、联防联动、入户接种、集中免疫、跟踪补针等方式,将集中免疫与春季防疫、定期抽查与抗体检测有机结合,确保大疫不发生、小疫不蔓延。目前全县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抗体合格率达75%以上。
林甸县充分发挥奶源办和第三方检测站机构的职能作用,从养殖牧场到原料奶收购等环节加强监管,切实提高奶量奶质,上半年自抽奶样384个,配合国家、省、市抽样120个。深入研究牛奶体细胞产生原因及防控办法,全县40万体细胞合格率由年初的50%提升到80%以上,切实维护了广大奶站业主的利益。全县选择3个牧场作为调整饲喂结构的示范基地,采取分群饲喂方式,通过投放TMR饲料,每头泌乳牛每天平均单产较示范前增产3—5公斤。预计今年年底,全县实现商品奶8万吨,按实发奶价牧场每公斤4.5元,散户每公斤3.15元计算,可实现收入3.06亿元,全县6400户交奶户,户均增收4.8万余元。
林甸县不断强化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监管,全面推进GSP和GUP认证工作,先后深入县内30家兽药商店、11家饲料商店、2家大型超市进行了检查,确保畜禽投入品安全。
今年林甸县落实青贮玉米种植面积5万亩,在草原治理方面,落实“三化”草原治理及退化草原建设任务12万亩,签订草原建设协议书53份。在畜禽遗传改良方面,奶牛统一采用进口优质冻精选配,并对新生牛犊建立档案。
以稻治涝万民欢颜
近年来,林甸县频繁发生严重内涝灾害,暴露出农田水利建设的滞后局面。为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今年林甸县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调配水资源,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该县按照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方案,采取县乡村三级融资方式筹资3000多万元对涝区进行治理,通过排水渠道治理修复及新建田间排水设施,全县城乡已初步形成了主渠贯通、支渠通畅、“毛细血管”联通的良好排水网络。
为此,林甸县抓住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项目及北引扩建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探索出一条“以稻治涝”的新思路,而且以稻富民、以稻兴业,将内涝劣势转化为了发展优势。水毁工程的修复,就象安了一道“保险闸”,全县200万亩旱田,虽然经历了几场大雨和暴雨的侵袭,但农田低洼地块的积水,顺畅地排出。
今年,林甸县结合“以稻治涝”发展战略,不仅新建、修复了排水渠系,还修复了隆山灌区供水引渠、干渠、支渠共7条、27公里;建设东升灌区引渠2条、6.5公里。为了解决东部闭流区的排水问题,该县又筹资200万元,修建排水总干30公里,将该区域的地表水径流排至下游的明青截流沟,基本实现了农田“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去年全县完成开发水田7.9万亩,今年计划开发水田5万亩,力争用7年时间,使全县水田面积达到70万亩,让“涝洼塘”变成“黄金稻海”。
此外,林甸县还积极与省水利厅沟通、协调,争取到“林甸灌区(北片)配套工程项目”,投资3.2亿元,设计扩建总干渠1条、5.48公里,干渠3条、81.84公里,新建1立方米/秒流量支渠7条;排水干沟清淤4条、总长度127.62公里,配建骨干渠系建筑物235座,其中:进水(分水)闸48座,节制闸19座,退水闸4座,压力涵3座,交通桥106座(公路桥7座、农道桥99座),路下涵54座,一干渠下穿大齐高速交叉建筑物1座。工程主体工程量276.61万立方米,其中:土方269.04万立方米,石方1万立方米,砼6.57万立方米。该项目已开工建设,分三期推进,其中:2015年度完成总工程量的40%,2016年度完成50%,2017年度完成剩余10%。项目建成后,将辐射耕地34万亩(水田14万亩、旱田2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