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19日讯 农业大县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和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如何构筑主导产业、“量身定做”特色产业,向经济强县跨越?肇州县科学谋划、真抓实干,用发展实践给出了答案。
肇州是我省西部传统的内陆县份,既不沿江沿河,也不靠近铁路沿线,而且农产品一“原”独大。近年来,肇州从自身资源和禀赋条件出发,坚持走“内生发展”之路,建设产业园区、聚集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为县域经济增长提供储备动力,构筑县域经济社会“新拼图”。短短5年时间,肇州成功闯入全省工业发展、财源建设、经济发展三项“十强县”,县域经济社会综合排名由5年前的全省第20位跃升至第10位,实现了由农业大县、资源大县向工业强县、经济强县的“蜕变”。
今年1月至9月,肇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亿元,同比增长7.9%;实现工业增加值107亿元,同比增长9.1%;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2亿元,同比增长30.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7亿元,同比增长8.3%。
决策
创新思维找准发展定位
长期以来,肇州和其他农业县份一样,农产品多为“原字号”,“有品质无品牌、有销量无增量、有产品无产业、有潜力无动力、有资源无财源”,严重制约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肇州县深入研析全省几十个同类农业县份,结论是:只有找到内生型发展道路,建成“立工、富农、强县”的龙头企业群,才能有效拉动产业、带动基地、促进增收,才能百姓有盼头、发展有长劲。
为此,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以工带农、以工富农、以工兴农”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工业经济。通过建设现代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群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实践证明,正是观念的转变和思维的创新,为打赢县域经济发展“翻身仗”做出了精准定位。
硅谷的出现使美国得以持续领跑知识经济,班加罗尔园区使印度信息软件业异军突起。肇州工业园区能否成为肇州的“硅谷”和“班加罗尔”?
“项目建设是统揽全局的工作。有项目才有发展,有大项目才有大发展,项目建设才能铸就和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县委书记王兴柱说:“肇州举全县之力狠抓项目建设,首次跨入全省‘十强县’行列,就是对这一观点的生动诠释。”
五年来,“引项目、促项目、抓项目”成为肇州县委和县政府领导班子的共识和工作常态。产业园区是产业项目聚集的平台,只有种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为此,肇州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一号工程”,高起点编制了总体规划、控详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以来,全县上下不等不靠不向上伸手,勒紧腰带埋头苦干,累计投资5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当于同期可用财力的一半。县包保领导、城乡单位部门全员上阵一门心思上项目。目前,园区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7平方公里,达到“七通一平”标准。规划了集中供水厂、集中供热站、垃圾处理厂等功能性设施,配套建设了行政服务中心、金融财税中心、物流园区等服务设施。
截至目前,肇州工业园区共入驻项目68个,其中投产项目42个,总投资100亿元,形成绿色食品、农畜加工、生物科技、优势新兴等四大主导产业,成功晋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在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和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布局产业项目牵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农牧资源提供原料,产业项目精深加工,电商直营抢占市场……肇州县打通产业界限,牵一产、推二产、兴三产,县域经济乘势而上,实现了健康、快速、跨越发展。
肇州工业园区兴和生物科技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赶抢订单,一袋袋蛋粉被运出库房、装车发货,每斤市场售价高达60元,这一“肇州智造”成功出口美国市场。生产蛋粉所需的鲜蛋,就来自当地。由于市场需求旺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蛋粉加工配套的150万只蛋鸡养殖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公司总经理沈鸿久说:“我们建设了现代化养殖场,成立了养殖合作社,从鸡雏、饲料、养殖到防疫、销售实现了统一管理,不但提升了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更带动了整个产业快速发展。”
肇州县依托工业园区,围绕农畜产品、绿色食品、生物科技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从良种培育、基地养殖、屠宰加工到绿色食品、生物科技8条产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其中,玉米产业链年粮食加工能力超过100万吨;杂粮产业链年加工能力超过20万吨;肉牛产业链年屠宰加工能力20万头;生猪产业链中,丰收集团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头,天佑牧业年42万头生猪繁育养殖项目获批国家良种猪繁育基地;禽类产业链中,大鹅和肉鸡年屠宰加工能力达2500万只;蛋品产业链年鲜蛋加工能力达4亿枚,延伸到蛋清溶菌酶等生物科技领域;肉羊产业链中升100万只肉羊项目将建成全省最大的肉羊繁育、养殖、加工一体化项目;果蔬产业链已延伸到多个产业方向。尤为可喜的是,立足产业互补,园区项目间吃配关联度大增,循环经济曙光初现。
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产业项目,是打通产业界限的重要举措。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肇州已将田间地头、牲畜圈舍作为产业项目的“第一车间”。截至目前,全县特色种植基地达16万亩,“三品”标识达88个。建设11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园区,全县养殖园区、标准化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分别达15个、190个和2300户,奶牛存栏和肉牛、生猪、肉羊、“三禽”饲养量分别达7万头、28万头、83万头、60万只和1600万只。
产业项目的投产运营,促进了农业工业深度融合,打破了农民工人身份界限。目前,肇州工业园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家,年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利税4.5亿元,直接带动5300人就业,年拉动农民增收5亿元。园区经济催生产业联盟。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下,成功组建了以黑龙江兴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牵动的蛋鸡产业联盟,吸引蛋制品深加工、饲料生产、种鸡生产、金融和保险、技术服务、养殖合作组织等21家企业加盟,其中养殖大户200户,预计生产企业年可实现产值4.8亿元,增加税收5000万元。园区一手牵着龙头企业,一手牵着农民,让企业经营如鱼得水,农民致富路上顺风顺水。
一产、二产的稳步运行,为三产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今年初,年10万吨杂粮深加工项目投产运营,托古小米打入人民大会堂,公司董事长姜涛一边把关生产,一边着手组建电商平台和直营店。他告诉记者:“公司正在谋划组建500家直营店,已有40多家开业,将很快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环境不向企业推销一块砖一寸钉
投资10亿元的百森食品工业园项目,从开工到建成仅用7个月时间,创造了令人称奇的“肇州速度”。项目耗费的各种建材超过千百吨,却一根电缆都没丢过。
百森食品产业园项目,只是肇州工业园区项目的一个缩影。引来一个大项目往往费九牛二虎之力,逼走一个项目却是转眼间的事儿。肇州近年引进的60多个项目都是口口相传、扎堆落地的,如果一家企业遭遇吃拿卡要,其他企业肯定溜之大吉。谈及发展环境,王兴柱回想起一件往事。当初百森集团投资建厂,对肇州发展环境也不太托底。王兴柱底气十足当场拍了胸脯:“你们丢一米电缆,我给你们买一米;政府工作人员谁整事儿,我摘他官帽。政府诚实守信、一诺千金,你们企业才能安心放心,聚精会神快发展。”
什么样的领导,就会带出什么样的队伍。在肇州,跟发展环境较劲儿到了“苛刻”的程度。在引进、建设百森、中升等企业投资超10亿元的大项目过程中,县主要领导经常跟企业家交流谈心,探究肇州发展环境到底怎么样。日久见人心,企业家们实话实说:“你们县领导都从没向企业推销过一块砖、一寸钉,下级干部就更不敢胡来。”
建园区、引项目下足功夫,抓环境、优软件的力度丝毫不差。肇州县强力优化四个环境,加速项目落地、建设和成长壮大进程。
优化政策环境。多方制定优惠政策,给予企业最大支持。建立“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对重点项目实行县领导联系制度,确定专人帮办。
优化融资环境。通过成立创投公司、工商担保公司、与银行签订金融合作协议、组织银企对接等多种措施,全力帮助企业多渠道融资,2014年共落实贷款3.3亿元。尝试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累计发放抵押贷款2870万元。
优化科技环境。与中国农大、江南大学、东北农大、八一农大等院校建立科研合作联盟,建成国家级蛋鸡技术试验站、省级技术中心、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辟建科技孵化器,为企业插上科技翅膀。近年来每年都引进60名“211”、“985”院校专业人才,为园区和项目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留住这些专业人才,县里出台特殊政策,确保他们到企业服务几年后,如因某些原因不想在企业干了,县里全部接纳并回归事业编制。2014年,园区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合作项目10个,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
优化市场环境。实施品牌牵动战略,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省内外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对接,同步搭建网络电商平台,提升肇州地产品外埠市场竞争力。